黄克剑:“名”的自觉与名家
《庄子•天下》中有如下一段评说尹文学说的文字:
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其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庄子之学首在明“道”,其有“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庄子•天道》)之说。这里没有谈到尹文的“形名”观念或其对“名”的见解,但由其“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之“道”已略可推见其论“名”或当重在世间的治理,而不重于知解的智慧——尽管其对“名”的见地不乏这样的智慧。
《吕氏春秋•先识览•正名》为证衍“名正则治,名丧则乱”、“凡乱者形名不当”的道理,曾引述当年尹文与齐王论“士”的一段话。问答的双方都没有提到“名”、“实”一类语词,但尹文之所言所辩无不归落于循名以责实:齐王既承认有“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等“四行”者为“士”,并声言愿得这样的“士”而予以任用,却又在一个人有此“四行”而仅仅由于其“见侮而不斗”便不再任用他因而实际上不再认可其为“士”,这是标榜自己“甚好士”的齐王的自相抵牾。尹文以其机辩陷齐王于自相乖迕,乃是要引“好士”之名规谏齐王行“好士”之实,而其措思则又恰在“正名实”的理路上。这里似有某种意趣,与此后的公孙龙相通,但因着尹文著述的遗落已难以理出更靠实的线索。不过,无论如何,尹文辨“士”是为“公孙龙称之”的。据《公孙龙子•迹府》所辑录,公孙龙辩斥孔穿时就援引过尹文与齐王的对话,并以孔穿不明“白马”意之所在比之齐王不察“士”之理致:“子之言有似齐王。子知难白马之非马,不知所以难之说,此犹(齐王)知好士之名,而不知察士之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