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剑:“名”的自觉与名家
四、“名家”的发生
当“名”、“言”在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等道家、儒家、墨家人物那里取不同蹊径达到相当程度的自觉后,一批所谓“辩士”(见《庄子•徐无鬼》)或“辩者”(见《庄子•天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察士”(见《吕氏春秋•审应览•不屈》)应运而生——这些人被汉代最早的史学家(司马谈、司马迁)和最早的目录学家(刘向、刘歆)称作“名家”。“名家”不是道家、儒家或墨家的附庸;其得以独立成家,乃在于这一派人物把言谈或辩难所涉及的思维形式及“名”、“言”性状问题拓辟为一个有着特殊探讨价值的领域。
《汉书•艺文志》列邓析、尹文、惠施、公孙龙、成公、黄公、毛公七人为“名家者流”。此外,据先秦载籍,名家人物至少还可举出桓团、兒说、綦毋子等人。成、黄、毛著述尽佚,已无从稽考。桓团、兒说、綦毋子虽知名于一时,其行迹却仅见于《庄子•天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淮南子•人间训》、《别录》中的只言片语。邓析、尹文之撰著或于魏晋时已佚,其所言所思亦仅可凭《庄子》、《荀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别录》、鲁胜《墨辩序》等文献的不多记述一窥鳞爪。唯惠施、公孙龙为名家中最负盛名者,其幸而遗存于今的残略文字尚可资探赜者寻问“坚白无厚之词”之徼妙。
邓析可视为法家之先驱,亦可视为名家之先驱。《汉书•艺文志》著录《邓析》二篇,列名家,早佚。今本《邓析》当为晋人伪托之作,所言与先秦典籍述载邓析之说颇不相类。刘向《别录•邓析子叙》谓“邓析好刑名,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并称“其论无厚者言之异同,与公孙龙同类”。当时刘向奉诏遍校经传、诸子、诗赋,“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汉书•艺文志》)以此相推,《邓析子叙》应是这位目录学的创始者校阅古本《邓析》后撮要“录而奏之”的文字。由这信实的叙录可知,邓析著论关系于名家者大端有二,一为“两可之说”,一为“无厚”之谈。所谓“两可”,用《庄子•秋水》引述公孙龙的话说即是“然不然,可不可”;为“墨辩”作注的晋人鲁胜亦曾解释说:“是,有不是;可,有不可:是名两可。”(《晋书•隐逸传》)依此,邓析持说“两可”,则可证诸《荀子》和《吕氏春秋》:
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相荐撙,以相耻怍,君子不若惠施、邓析。(《荀子•儒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