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教师

黄克剑:“名”的自觉与名家

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祷。民之献衣、襦袴而学讼者,不可胜数。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吕氏春秋•审应览•离谓》)

洧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卖矣。”得死者患之,以告邓析,邓析又答之曰:“安之。此无所更买矣。”(同上)“然与不然”、“可与不可”固然是“两可”,而对赎卖双方分别告之“人必莫之卖矣”、“此必无所更买矣”以使其两“安”,亦何尝不是“两可”。《荀子》、《吕氏春秋》是贬斥邓析的“两可”之说的,其贬斥中的转述会有怎样的偏颇可想而知。倘作一种同情理解,“两可”则可能意味着对“可”与“不可”的执著的松开,可能意味着对非此即彼这一僵硬思维定式的动摇。邓析的“两可”说显然与惠施“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南方无穷而有穷”(《庄子•天下》)一类论题相契,而其“无厚”之说似亦当与惠施“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同上)所论之“无厚”相通。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荀子才一再将邓析与惠施相提并论——除上面已引出的《荀子•儒效》中的说法外,他还曾指出:

不法先王,不是礼仪,而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惠施、邓析也。(《荀子•非十二子》)荀子对惠施、邓析的评价未可视为定论,但以其一直将邓析、惠施并置用来印证邓析之“两可”、“无厚”之说与惠施之学的缘契,或不致太过牵强。

相应于邓析对于惠施,与公孙龙的学缘更近些的名家先驱人物是尹文。《汉书•艺文志》著录《尹文子》一篇,列名家。东汉末高诱撰《吕氏春秋注》,其注《正名》谓“尹文,齐人。作《名书》一篇。在公孙龙前,公孙龙称之”。《名书》或正是魏晋时已佚的《尹文子》,想必高诱之前的汉人尚有幸一睹此书的真容。刘向《别录•尹文子叙》称:“尹文子学本庄老,其书自道以至名,自名以至法;以名为根,以法为柄。凡二卷,仅五千言。”其所谓“以名为根”可能是《汉书•艺文志》列《尹文子》为名家的依据,而“自道以至名,自名以至法”则当是该书的逻辑条贯。但古本《尹文子》(《名书》上、下卷)已不可复得,今本《尹文子》虽谋篇之条理酷似刘向所言,而明显的伪迹却亦随处可举。唯《庄子•天下》、《公孙龙子•迹府》、《吕氏春秋•先识览•正名》之所载尚可凭以辨识尹文致思的踪迹,倘能与刘向叙录合观,或得以觅见其学术之崖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