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孙乐强:重新理解 《资本论》的哲学意义及其历史地位

而从交往关系到生产关系的转变,恰恰构成了这一完善的逻辑支点。这一转变起于 《哲学的贫困》和 《雇佣劳动与资本》,完成于 《资本论》及其手稿。通过对 《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正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入手,才科学解剖了资本主义的内在本质,实现了由 “资产阶级社会”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创立了科学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同样,也正是以此为基础,马克思才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证明。这表明,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奠基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在矛盾之上的批判历史观。这才是马克思的 《资本论》真正强调的东西: 它已经摆脱了黑格尔历史观的思辨性,也不再是费尔巴哈意义上的外在历史观,更不是所谓的历史经验论,而是建立在对历史本身内在矛盾剖析之上的历史辩证法。由此来看,《资本论》决不只是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观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相反,是对后者的重大完善与发展。

总之,《资本论》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和理论价值,而且在当代哲学发展中也具有不可估量的科学价值: 它在方法论和历史观上为当代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参照系,开辟了一条通往当代哲学的科学路径,为哲学的当代化发展指明了道路。

【参考文献】

海德格尔,2001 年: 《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丁耘 摘译,载 《哲学译丛》第 3 期。

科西克,1989 年: 《具体的辩证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马恩列斯研究资料汇编 ( 1980) 》,1982 年,书目文献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72 年、1973 年、1979 年、1985 年、1995 年、1998 年、2001 年、2003 年,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 年,人民出版社。

《孙伯鍨哲学文存》,2010 年,江苏人民出版社。

Aglietta,M. ,1979,A Theory of Capitalist Regulation,NLB.

Volpe,D. ,1980,Logic as a Positive Science,NLB.

 

[1]   [2]   [3]   [4]   [5]   [6]   [7]   [8]   [9]

 

(来源:《哲学研究》2012年第11期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