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孙乐强:重新理解 《资本论》的哲学意义及其历史地位

在传统学科视域中, 《资本论》往往被理解为经济学著作或唯物史观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在这种理解中,《资本论》的哲学意义和历史地位被有意无意地遮蔽了。而在当代西方学术界中,又出现了另一种相反的趋势: 他们认为,《资本论》的方法论和历史观仍然停留在西方近代形而上学的思辨之中,进而将 《资本论》判定为一部充满神话预言的虚构小说,结果 《资本论》的革命意义完全被阉割了。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重新理解 《资本论》的哲学意义和当代价值,重新定位《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就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项重大课题。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最新学术前沿,从方法论和历史观双重视角入手,系统剖析 《资本论》的哲学意义和当代价值,并力图通过对 《资本论》与马克思前期著作的比较分析,全面挖掘这一著作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重新定位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以期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理解。

一、“科学抽象”: 《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重新理解

马克思在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中指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 “科学上正确的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第 42 页) ,也是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可以说,自该手稿公开发表以来,国内外学界对这一方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平台和理论资源。然而,在这些成果中也存在着三种不同程度的曲解路径: 第一种主要以后期海德格尔为代表。他认为,不仅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甚至他的整个哲学方法都完全承袭于黑格尔的思辨抽象,“对于马克思来说,存在就是生产过程。这个想法是马克思从形而上学那里,从黑格尔的把生命解释为过程那里接受来的。生产之实践性概念只能立足于一种源于形而上学的存在概念”。( 海德格尔,第 53 页) 立足于此,海德格尔说道: “如果没有黑格尔,马克思不可能改变世界”。( 同上) 第二种曲解路径主要以意大利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德拉 - 沃尔佩和卢西奥•科莱蒂为代表。他们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方法实际上是 “从具体到抽象然后再回到具体的一种循环运动”,在本质上是与形式逻辑的归纳法完全同质的,进而直接将其等同于实验科学的经验抽象。( Volpe,p. 194) 第三种曲解路径主要以法国调节学派的代表人物阿格里塔为代表。他认为,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实际上就是以抽象的内定性来理解具体的思维过程,因此,以此方法为基础的 《资本论》完全停留在抽象概念的演绎层面上,根本未触及资本主义的现实本身,由此主张放弃马克思的这一方法,直接从具体现实本身来展开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建构。( cf. Aglietta,p. 15)

 

[1]   [2]   [3]   [4]   [5]   [6]   [7]   [8]   [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