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孙乐强:重新理解 《资本论》的哲学意义及其历史地位

二、历史本质论: 《资本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

随着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传统的本质主义遭到了解构。也就是在这一潮流的影响之下,出现了一种对马克思哲学的解构之路。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哲学仍没有逃离西方近代哲学的 “本质 - 现象”的分析路线,它与传统的形而上学一样,都假设外在现象的背后存在一个永远自明的 “本质”,进而陷入到无需证明的 “本质主义”的窠臼之中,由此主张解构马克思的 “本质论”。在这里,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即马克思的 “本质论”是不是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的 “本质主义”? 如果不是,二者之间存在何种根本差异? 下面就这一问题展开详细分析。

马克思在 1859 年 2 月 1 日致约瑟夫•魏德迈的一封信中写道,他的主要任务是要 “为我们的党取得科学上的胜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9 卷,第 554 页) 。这种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要求马克思必须要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机理之中,“科学地研究作为整个政治运动的基础的经济关系”,科学解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内在本质和特殊规律。可以说,这一任务直到 《资本论》中才完成。在这一著作中,马克思从劳动二重性和劳动力商品理论出发,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而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社会内在本质的科学解剖。马克思说: “从直接生产者身上榨取无酬剩余劳动的独特经济形式,决定了统治和从属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直接从生产本身中生长出来的,并且又对生产发生决定性的反作用。但是,这种由生产关系本身中生长出来的经济共同体的全部结构,从而这种共同体的独特的政治结构,都是建立在上述的经济形式上的。任何时候,我们总是要在生产条件的所有者同直接生产者的直接关系——这种关系的任何当时的形式总是同劳动方式和劳动社会生产力的一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当中,为整个社会结构,从而也为主权关系和依附关系的政治形式,总之,为任何当时的独特的国家形式,发现最隐蔽的秘密,发现隐藏着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第 894 页) 剩余价值成为马克思解构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结构的阿基米德点,也只有在剩余价值这个层面上,“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秘密才会得到最根本的体现: 雇佣劳动并不是独立主体的自主活动,而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奴役劳动; 资本也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而是吮吸工人活劳动的剥削关系,“资本显然是关系,而且只能是生产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第 510 页) 这时,马克思才真正认识到,“我们称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过程从属于资本,或者说,这种生产方式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为基础,而且这种关系是起决定作用的、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第 151 页)由此,马克思揭开了资本主义的真实本质,创立了科学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理论。

 

[1]   [2]   [3]   [4]   [5]   [6]   [7]   [8]   [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