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当代意义
六、《资本论》指明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资本论》虽然没有专门论述共产主义经济的篇章,但是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和与资本主义生产进行对比时,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设想,主要有:生产资料社会占有,有计划调节社会生产,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消除城乡对立,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等。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未来社会称做“自由人的联合体”,而这里所说的自由就是指,“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6](P928)马克思认为,在这个自由人联合体中,“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6](P996)这里表达了未来社会要实行有计划调节和按劳分配的思想。马克思还对未来社会的所有制性质做了这样著名的概括:“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6](P874)这个概括是对生产资料公有制或社会所有制的另外一种表述,其内涵是十分丰富而深刻的。
《资本论》中关于未来社会的这些思想阐明了未来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指明了方向。正是以这些理论为指导,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的特征,我党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经济方面看,这一理论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公平与效率统一的收入分配制度;把积极参与经济的全球化与坚持独立自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等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包括《资本论》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