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当代意义
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8](P92)
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中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6](P408)
社会地控制自然力,从而节约地利用自然力,用人力兴建大规模的工程占有或驯服自然力,--这种必要性在产业史上起着最有决定性质作用。[6](P578)
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6](P384)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还分析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和方法、劳动过程的一般内容和基本要素、分工协作的发展规律、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机器、大工业和科学技术的作用等问题。马克思对生产一般的这些研究反映了社会再生产的一般条件和一般要求,对于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一切社会都是适用的。
关于这些见解的科学价值,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即如何认识发展的实质。近年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日益从单纯追求GDP和物质财富的增长走向了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对发展本质的理解,深化了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对发展问题提出过这样的认识,即: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等于劳动时间的节约,等于个人才能的发展,等于科学日益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因,等于人与自然的和解,等于可支配的自由时间的增加,等于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11](P88-111)正是基于对发展规律本质和历史趋势的上述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做了如下经典性的表态,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P294)这个论断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了。马克思关于发展的这些思想为我们党的科学发展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最为深厚的理论基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