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资本论》的当代意义

比如:在《资本论》第1卷序言中,马克思指出,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它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经济生活中的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6](P10)在《资本论》第2卷中马克思指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它们之间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10](P44)在《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指出,所谓的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地规定的特殊社会形式,以及人们在他们的人类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相互所处的关系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8](P999)序言中在分析商品货币时,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整个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这一论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我们可以看到,在《资本论》中,所有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范畴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重性的统一,比如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社会劳动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是一般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构成是资本的技术构成与资本的价值构成的统一、资本的积累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社会资本再生产在实物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在价值上分为C、V、M三个部分等。《资本论》对上述经济现象和经济范畴的分析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具体化为了一系列的经济规律,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精髓,丰富了唯物史观的内涵。

三、《资本论》揭示了社会生产的规律

马克思认为,说到生产,总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的生产,因此,对于社会生产规律的研究不能脱离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同时,马克思也不否认,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共有的规律,只要把这些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例如: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6](P20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