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资本论》的当代意义

四、《资本论》揭示了市场经济的规律

有人认为,《资本论》主张计划经济,因而对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指导意义。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实际上,《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与计划经济并无直接关系。《资本论》第1卷第1篇“商品和货币”考察的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一般,在这部分的内容中,马克思阐明有关市场经济的许多规律,诸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价格运动规律、市场竞争规律等,这些一般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疑仍然要发生作用。除了第一篇以外,《资本论》的全部内容都是研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如果抽去了资本主义特殊生产关系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关系的本质,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现象,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但不实用,西方经济学庸俗但比较有用。这种观点也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并不在于要不要研究日常的经济现象,而在于如何研究经济现象。马克思认为,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往往是不一致的,科学的任务就在于从现象中发现本质,并从事物的本质出发对现象做出科学解释。相形之下,西方经济学则满足于对现象的描述,只是在表面的联系内兜圈子,以最粗浅的现象做出似是而非的解释。读过《资本论》的人都知道,《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研究是非常具体深入的。《资本论》第3卷主要考察的就是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和它们在运动中呈现出的种种现象形态,如成本、利润、信用、利息、地租、竞争的作用等,《资本论》第2卷对资本循环、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考察也是非常具体和有用的,即使是《资本论》第1卷,虽然比较侧重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的考察,但这种考察也没有脱离开对经济现象的研究和把握,比如价值是本质,货币则是现象;劳动力价值是本质,工资则是现象。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在《资本论》第1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8](P29)正是在本质与现象的统一中,《资本论》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做出了完整系统和细致入微的分析,这种分析的科学价值,无论是西方的古典经济学还是现代经济学都不能与之相比。

《资本论》中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对于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即如何认识市场经济的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从古典经济学家起,资产阶级经济学就形成一个重要传统,即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当成超历史的永恒的自然现象,自觉不自觉地抹杀市场经济的历史特征和制度属性。马克思则认为,“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很不相同的生产方式都具有的现象,尽管它们在范围和作用方面各不相同。因此,只知道这些生产方式所共有的抽象的商品流通范畴,还是根本不了解这些生产方式的不同特征,也不能对这些生产方式做出判断。”[8](P133)现实的市场经济总是与某种特殊的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有着特殊的社会属性和具体特点。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所有规律和范畴,如资本、雇佣劳动、成本、利润、工资既是以商品货币关系为基础的,同时又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要求。因此,市场经济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极为重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它同样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我们既不能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否定市场经济的共性;也不能把市场经济的一般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否定市场经济的个性。对于这一点,我们党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13](P1363)江泽民指出,“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14](P202)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作为了我国改革开放获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提示了市场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认真学习和领会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