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当代意义
八、《资本论》发展中国经济学的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揭示了社会生产、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指明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理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资本论》为重要基础。
然而,毋庸讳言的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面临着被边缘化的严峻局面。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学界流行着这样一种新的教条主义或蒙昧主义思想,这种思想认为,整个世界上的经济学只有一种,那就是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它是科学的、普适的,是无民族、无国界的,毫无疑问地相信它、学习它,就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方向;不折不扣地贯彻它、实践它,就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这种所谓的主流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抛开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现实条件,抽象掉社会生活中的技术、制度、政治、文化等各种复杂因素,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的经济人当做考虑所有问题的出发点,把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当做人类永恒不变的理想形式,把抽象的数理逻辑当做判断经济学是否科学的主要标准。在政策主张上,其主要倾向则是:崇尚私有制而贬低公有制,崇尚市场调节而贬低政府干预,崇尚全球化而贬低国家利益,崇尚效率而贬低公平,崇尚个人自由而贬低社会合作,崇尚资本主权而贬低劳动主权,崇尚比较优势而贬低自主创新,崇尚西方式的民主而贬低社会主义民主,崇尚所谓的普适价值而贬低中国道路。
应当明确地认识到,这种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教条主义或蒙昧主义是根本错误的:第一,理论是现实的反映,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科学,不同时代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主流理论。实际上,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西方经济学中都存在众多的理论和流派,而且这些理论和流派的内容和地位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从来就不存在什么可以脱离开特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而存在普适性的经济学理论。第二,现代西方经济学具有明显的二重性: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的某些规律,另一方面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殊的社会制度、历史背景、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同时在理论上也存在不少根本的缺陷。因此,对于西方经济学我们绝不能盲目崇拜,照搬照抄,全盘西化。第三,经济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一样,从来都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和不同人们对经济现实和经济实践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是不同思想和理论之间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的结果,而绝不是某些国家和某些人的专利。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是而且现在更不应当仅仅是文明的模仿者和追随者,而是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贡献。走自己的路既是中国革命获得成功的根本经验,也是中国改革与发展获得成功的根本经验。任何照搬照抄别国理论与经验的教条主义做法,都必然会在丰富多彩和生机蓬勃的实践面前折戟碰壁。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照搬西方的经济理论和发展模式危害不仅在于它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更在于它会使我们成为新教条主义或新蒙昧主义的奴隶,失去应有的自我发展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甚至会把西方国家的特殊经验、特殊利益和意识形态当做所谓的“普适价值”,危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削弱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迷失发展的方向,丧失前进的动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