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起源及孔子思想精粹
“仁”主要体现在“爱人”,无论对于亲人、君臣还是民族,程度上有亲疏远近的差别,但性质上都是爱。“仁者爱人”,要有是非观,不是不讲原则,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讲“仁”实际上是为了“复礼”,也就是恢复周围的秩序,重新使这个社会变得安定、和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每个要做好自己、社会才能安定,具体怎么做?孔子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事实上,“仁”很简单,人人都可以做到。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就是将心比心,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所以孔子一再强调:“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仁”是你想不想做的问题,而不是能不能做的问题。孔子说:“仁者安仁。”“安”指的是心里愿意。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当然,儒家不是只要道德不要利益。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里儒家提出了一个“义利之辨”原则。儒家不反对“利”,但要想到“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利”的态度,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为什么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读书明理的人代表着社会的良心,他们是风,老百姓是草,跟着他们倒,他们如果都盯着孔方兄,这个社会必定出问题。
儒家的思想非常宽泛,孔子开创了一个众人的世界,这个众人的世界基本上就是不讲鬼神的。“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就是中国文化最大的特色,敬鬼神而远之,“以人为本”,人是最珍贵的。
[1] [2] [3] [4] [5] [6] [7] [8] [9]
(本文由张殿英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来源:宝钢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