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知识

儒家的起源及孔子思想精粹

孔子一走就是十四年,走了十七个国家,到了六十八岁他才回到家乡,他意识到了教材的重要性,于是收集了三百多首诗作为教材,也就是后来的《诗经》。他把历朝历代好的文件挑选出来编了一本书,就是后来的《尚书》。后来他又把士大夫所用礼仪风俗编成了一本书《仪礼》,把鲁国两百多年的历史编成了《春秋》。他要了解过去、预测未来、分析形势,就把周朝的《易经》拿过来作注解,作了《易传》。这五本书是孔子当时作为教材来编的,却成了中国最古老的文献。

孔子是个很平常的人,有他的喜怒哀乐,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家。孔子从教四十几年,培养了很多学生,“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身通六艺者”指的是高材生,后来这些人散到各地,形成了八个小团体。又经过了百年后,这八个小团体经过分化、兼并、重组,最后留下了两大支,一支是孟子的,一支是荀子的。事实上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他没有用儒家,用了法家。汉高祖刘邦推翻了秦王朝,建立了西汉,他也没用儒家,他用的是道家,一直到西汉中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而独尊儒术”,从这以后的两千年,儒家成为了中国主流的思想,孔子也就是从这时起地位开始提升了。到了西汉平帝元始元年,这一年碰巧是耶稣的诞生日,公元元年,孔子被封上了封号,以后历朝历代都给予了孔子封号。

 

[1]   [2]   [3]   [4]   [5]   [6]   [7]   [8]   [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