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起源及孔子思想精粹
孔子的“仁”学体系
追求成功不能在伤害别人的基础上,不能站在别人的肩膀上上去,不能“一将功成万骨枯”。所以“仁”字就是让我们记住别人是和我们一模一样的人,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推己及人。
“仁”从字面理解就是两个人,它的意思是人与人的关系。因为人与人要建立关系,最小的基数是二。“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频率最高,而孔子每次解释“仁”都不同。“仁”所涉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至少有四层含义:第一层是“父子”关系,中国古代重男轻女,“父子”关系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实际上讲的是血缘亲情关系。在这层关系中,子女对父母应孝顺,父母对子女必须慈,由此引申出兄弟姐妹的关系,下位者对上位者是悌,上位者对下位者是良,也就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这就是处理家庭血缘关系的原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正常人来到世界上和他人建立的第一个关系就是父母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无所逃与天地之间”的。进入社会以后又会建立许许多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在这层关系当中最重要的是“君臣”关系,不大恰当地翻译为上下级关系,古汉语中“君臣”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是指国君与大臣,广义的君臣就是上下级。《诗经》中说:“普天之下,莫非王臣。”这层关系的表现对下位者来说要“忠”,对上位者来说要“礼”,“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里隐含着一个逻辑前提,先要“君使臣以礼”,然后才是“臣事君以忠”。这句话到了宋朝后被异化了,出现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后来吃儒家饭的人过度诠释出来的,不是儒家本意。
“礼”的最高规则是“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都是对君的要求,孔子把道德引入了政治,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所以孔子提出政治的首要原则不是行政命令和法制,而是道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以德治国,以刑法礼仪作为辅助,老百姓不但会守法还会有羞耻心。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