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知识

儒家的起源及孔子思想精粹

按照儒家传统,有三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天理”,第二是“人情”,第三个是“国法”,法律是一个补救措施,最好是不用。这也就是后来西方所说的“自律”和“他律”。“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叫政治伦理、国家伦理。要求个人讲道德没错,但是政府也要讲道德,这是孔子的思想。

父子君臣的关系是比较特殊的,孔子认为最普遍的是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人一生当中碰到最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指上下级关系和血缘关系之外的关系,处理这层关系,孔子用一个“束”,“束”是什么?孔子有两个表述,第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前一个是消极意义上的“束”,后一个是积极意义上的“束”,这里隐含着一个逻辑前提:追求成功不能在伤害别人的基础上,不能站在别人的肩膀上上去,不能“一将功成万骨枯”。所以“仁”字就是让我们记住别人是和我们一模一样的人,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推己及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放大到个人与民族的关系。孔子的学生看不起管仲这个人。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殉节,但管仲却没有自杀。”子路又说:“这样,管仲算是没有仁德吧?”)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就算他的仁德!这就算他的仁德!”)孔子的大弟子子贡不同意老师的意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也就是说管仲去做了相以后,当时整个华夏民族遇到了很大的问题,西北的游牧部落犬戎族组织大军攻打中原地区,管仲把各国的军队组织起来抵抗侵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所以孔子说管仲是个仁人。孔子认为如果没有管仲拯救了整个民族,所有的人都已经成了亡国奴了。

这就是儒家的“权”,因为他对整个民族有功,所以对他的评价可以适当忽略他个人本身,这就是个人与民族的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