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起源及孔子思想精粹
孔子的“礼”学思想
有了名才有确定性,所以“正名”就是理念必须要和事实相吻合,孔子讲“正名”是一种权力,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谁有资格正名谁就给出了这个世界的秩序,按照西方的说法,“正名”是话语霸权。
孔子思想最核心的有两点,一个是孔子的政治思想,他一生中想的最多的是政治问题;第二个就是孔子的伦理思想,孔子把这两层关系合在一起,孔子认为政治与道德是有联系的,也就是儒家强调的“以德治国”。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就是“礼”,孔子反复强调“为国以礼,齐之以礼,约之以礼”。这个礼实际上是《周礼》,是西周创立时期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制礼作乐”,中国文明称为“礼乐”文明,直至今天,中国称为“礼仪之邦”,也就是因为周公“制礼作乐”。“礼”实际上是一套秩序,“乐”是讲调节心态的,强调和谐,所以“礼乐”主要跟政治有关。
什么是“礼”?例如《周礼》中关于吃饭,“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天子一餐可以吃九个菜,诸侯七个菜,大夫五个菜,士三个菜。为何如此规定?荀子后来解释是因为资源有限,人人都想吃九个菜,如果不加以规定,势必引起哄抢,社会就会动乱,所以需要规定。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必定要有秩序,但是孔子出生在一个乱世,地方诸侯割据后没了秩序,就出现“礼崩乐坏”。孔子政治理念的核心是“正名”,在孔子这个时代“名”与“实”分离了。当时孔子和鲁国国君闹翻以后跑到了卫国,卫国国君想要重用孔子,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卫国国君让他执政后他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孔子回答:“必也正名乎。”子路不了解他的意思:“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孔子大怒,骂子路不懂装懂,教育了子路一番;“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正名”实际上是个很重要的哲学问题,理念必须要和事实相吻合,但事实和理念是可以分开的,孔子认为社会之所以乱是因为“名”和“实”背离了。有了名才有确定性,所以“正名”就是理念必须要和事实相吻合,孔子讲“正名”是一种权力,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谁有资格正名谁就给出了这个世界的秩序,按照西方的说法,“正名”是话语霸权。那么怎么正名?很简单,孔子说了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一个国君要像一个国君,做一个大臣要像一个大臣,做一个父亲要像一个父亲,做一个儿子要像一个儿子。做什么像什么就是“正名”,是最基本的要求,孔子所在的社会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乱了套,“礼崩乐坏”,“礼乐”还有,但是性质变了,形式还在,内容失了。“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这世界上,没有没有内容的形式,没有没有形式的内容,但形式和内容有时候会背离,“礼崩乐坏”实际上就是形式与内容背离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就是藏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一份真诚,没有真诚形式也没用,就是虚伪。孔子要“重塑礼乐,恢复礼制”,所以他引进了仁。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