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张立文:孔子教育思想对人类的贡献

五、教学方法

孔子创造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满完成教育内容的保证。教育方法要根据教者和学者的实际和其不同特点,进行不同方法和内容的教学。一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深知弟子的性格、脾气,如闵子骞“訚訚如也”,正直恭敬;子路“行行如也”,刚强样子;冉有、子贡“侃侃如也”,温和快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仲由怕不得好死。孔子根据弟子具体情况,冉求做事退缩,就给他壮胆,仲由性格勇猛,就要压压他,做到“因材施教”。颜渊感叹地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博文约礼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学的,孔子采取按顺序一步步的引导传授,使学生的品德、才能得到很好培养。

二是学思罔殆,不启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只能人云亦云,不能分辨是非、真伪、善恶,容易迷惑;思而不学,不调查、研究,脱离实际,不学习文本,苦思冥想,容易疑惑。前者不独立思考,照着别人讲,是无我有他;后者不广取博纳,封闭自我,是有我无他。孔子强调学思融合,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学生的思与学都少不了老师的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启发他;到了学生苦思而不通,想说又说不出来时,学生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经老师启发式的点拨,使豁然贯通,帮助特大,永记不忘。孔子鼓励学生善于思考,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自觉解决难题,发挥学生自我创造性。

三是互相答问,教学相长。孔子寓教于“各言其志”的方式之中,通过平等的、自由的答问,互相学习、砥砺,教学相长。在人格和情感上,相互尊重,情如父子、兄弟、朋友,真诚无私。有一次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起交谈,子路说:如果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使百姓勇敢善战,而且懂得道理。孔子向子路微微一笑。孔子问冉求。冉求回答:一个国土六七十或五六十的小国,我去治理,三年可以使人民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有待于贤人君子了。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已有本领了,我只是愿意学习,举行祭祀或诸侯会盟,穿礼服戴礼帽,做一个相礼者。曾点的回答与三人不同,他说:暮春三月,春天衣服穿定了,我陪同五六个成年人和六七个小朋友去沂水边洗澡,在台上吹吹风,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同意曾点的主张,认为治理国家应讲求礼让,子路一点不谦虚;冉求和公西华说的都是治理国家 。通过这种无拘无束的“各言其志”,与孔子的评志,引导学生坚定志向,完善道德修养,更好地从政。

又有一次,孔子与颜渊子路“各言尔志”。子路说:我愿把自己的车马衣服与朋友共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做善事不夸耀自己,有施于人不表自己功劳 。孔子也讲了自己的志向:使老人安逸,朋友信任我,年轻人怀念我。子路“与朋友共”的共同享受,不分彼此的高尚的情操,颜渊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由己及人及物的修为心境,孔子通达仁爱的精神境界。师生自由地畅谈自己的价值理想,是教学相长的一种形式。

又有一次,孔子与颜渊子路“各言尔志”。子路说:我愿把自己的车马衣服与朋友共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做善事不夸耀自己,有施于人不表自己功劳 。孔子也讲了自己的志向:使老人安逸,朋友信任我,年轻人怀念我。子路“与朋友共”的共同享受,不分彼此的高尚的情操,颜渊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由己及人及物的修为心境,孔子通达仁爱的精神境界。师生自由地畅谈自己的价值理想,是教学相长的一种形式。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1]   [2]   [3]   [4]   [5]   [6]   [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