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文:孔子教育思想对人类的贡献
孔子之所以具有“有教无类”的思想,是基于他对人性的体贴。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生来的本性是相近的,并不因贫富贵贱和家族、种族、国家的不同而不同。既然人的本性相近无别,就应该人人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而不只贵族子弟才享有这种权利,因为他们从人的本性上说并没有比贫贱者高贵和优越,所以贫贱者同样享有受教育权利,则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由于后天环境习染的不同,才相差远了。这就如谚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环境给人习染,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孔子家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确是不刊之论。至于孔子所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实是指“习相远”而言,“上知”之知,文盲之愚,并非“性相近”的近,而是后天学与不学、知与不知的结果。尽管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者”,某些人在某个方面智商高,也只有学而不厌地求知,才能通达成功之路。否则如王安石《伤仲永》中所记载的那样,仲永五岁能作诗,少时指物作诗立就,但由于不学习,把作诗作为赚钱的手段,到20岁就与一般人一样了 。
孔子自己就是学而不厌的人,他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情。“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
孔子自己说他生来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知之者也” 。聪明才智是从爱好古代文化和勤奋学习中得来的。孔子讲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实是对此的否定。他强调只有广博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才不会做出违礼的言行,“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在与仲由讲六种美德与六种弊病时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好仁、知、信、直、勇、刚六种美德,只有通过好学才能圆满;假如“不好学”,就会转变为愚、荡、贼、绞、乱、狂六蔽。好学与不好学就成为“六言”能否会沦变为“六蔽”的关键。
“好学”与“不好学”是属于“习相远”的范围,喜好六言美德者通过好学而成为善者,喜好“六蔽”而不好学者成为恶者。孔子从人性的根底追究和“泛爱众”出发,论述了“有教无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