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文:孔子教育思想对人类的贡献
中国是一个具有亘古亘今教育传统的文明古国。教育造就文明,标志文明。教育形式多彩多姿,然主要形式是兴办学校,《孟子》记载:“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夏商周三代乡里学校名称不同,夏代称校,是教导的意思;商代称序,陈列实物教育;周代称庠,是教养的意思。至于国学(大学),三代都称学而无异。可见,中国公元前22世纪已有学校之设,并分乡里的地方学校和国学;其教育目的是阐明和教导人民明白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关系及其行为准则规范,对人民进行道德的、知识的、技能的教化。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文化的奠基者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职业教师和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继承三代学校教育,并进行创造性改革,对人类教育事业做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
一、私人办学
孔子首创私人办学讲学之风。孔子之前,“学在官府”,三代的庠序学校的教育都由官府掌管。据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郑玄注谓:“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学” 。远在三代之前已有成均之学,受教者为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为国子。此时教学,口耳相传,所以重声教,由大司乐管理。到了三代,学校已成规模,庠序校的乡学与大学并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 。孟子要梁惠王办好各级学校,反覆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孔子突破教育由政府垄断的格局,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私学不仅补官学之不足,而且促使学校的多元化。官、私办学的多元化,既推进了学术的交流和发展,营造了各国之间游学的氛围和条件,也为各家学派的建立奠定基础,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展开。
私人办学讲学,既打破了官府办学讲学的一定之规,而获得自由讲学的空间,也推倒了僵化的教学内容、方法和目的,而取得灵活教学的环境。教师可以依据自己学术的新思想、新观点授课,私学就成为培养、宣传、传播新思想、新观点的基地,新思想、新观点就在此基地上发育、生长、壮大,而成为百家争鸣中独立的一家,百花齐放中鲜艳的花朵。
私学作为新思想、新观点的发祥地,其培养的学生就是新思想、新观点接受者,也成为新思想、新观点的传播者和继承者。薪火相传,于是各自形成学派。这是一个思想自觉、哲学自觉的时代,换言之,即“哲学突破”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