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文:孔子教育思想对人类的贡献
三、尊师重道
孔子首倡尊师重道,形成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立志的目标在道,实现道的目标,必须有崇高道德修养为依据,人人有仁者爱人之心,就不会违戾道。“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坚强的信念和努力学习精神,才能至死固守善道。他把善道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种追求道的只争朝夕精神,是对道的迫切的需求。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作为形而上价值理想的道被遮蔽。然道对于人的生命而言是须臾不能离的,离了道人的生命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孔子需要尽快拂去对道德遮蔽,而发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叹。
道是孔子思想观念至上的原理,伦理道德至极的原则,视听言动最高的规范,以及其最终的来源和根据。“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出来做官与隐居不仕的原则、标准是邦有道与无道;贫贱与富贵的廉耻的规范、标准亦是邦有道与无道。“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对于人的富贵利益的获得,也要以道为标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贵与贫贱是人人的所欲与所恶,但不以道得到和去掉,就不应该去做。孔子要人们处处时时遵道而行,而不违道,体现了孔子重道精神。
孔子“少也贱”,为了生活,他发愤自励,向别人学习各种技艺,“多能鄙事”。因此他非常重视、尊重师教。“三人行,必有吾师” 。人的知识、技艺都是有限的,要获得广博知识和多才多艺,必须恭敬地、虚心地向别人、老师请教。“子入太庙,每事问” 。他把想老师请教,作为获得知识、技艺的重要途径。他以甘当小学生的态度,“不耻下问”。孔子学生曾子发挥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知识、财富、技艺多者、能者,要向少者、不能者请教,因为人非全才全能,能者、多者也有其不能的地方,不能者、寡者也有能者、多者所不及的方面,只有“不耻下问”,才能获得更广博的知识和技能。当然孔子的学和问并不是盲从,而是以道为标准,择善而用。这并非不尊师,相反是尊师的一个层面,是真诚求道、重道的态度。
孔子到洛阳问礼于老子,访乐于长弘,问官于郯子,学琴于师襄等。由于他孜孜不倦求学请教,在各个方面的成熟都达到当时最高水准;由于其尊师,所以他甚得老师之学,而成为当时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孔子以自己尊师重道的实践,对中华民族产生巨大的影响。尊师重道,促进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而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薪火相传五千年而不中断;尊师重道,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特具魅力的哲学社会科学、四大科技发明、绚丽的文学艺术,而独领世界之风骚;尊师重道,营造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自由、宽容的氛围,使学术智慧、智能创新得到高度的发扬;尊师重道,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文明、制度文明、道德文明、精神文明,而成为“礼仪之邦”;尊师重道,培养了中华民族一大批政治家、谋略家、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史学家、艺术家和爱国英雄等,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成为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并影响东亚和世界各国文化界、艺术界、军事界和科技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