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文:孔子教育思想对人类的贡献
这个时代,东周天子权威旁落,诸侯国林立。众诸侯国为建霸业,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在这个争生存、争霸业的非此即彼的兼并战争中,各诸侯国采用了不同的指导思想、战略方针、战术手段,以能立足于当时“国际社会”之中,而不被消灭。于是便必须实行改革,富国强兵,如此又必须“尚贤使能”,广纳有知识、有才能的人才。这也激发了“劳心者”去进行哲学思想的创造,构建思想体系的需求。人才的需求,是私学创办的因,私学创办又可满足各方面人才的需求。这就是孔子之所以能够私人办学的原因所在。
孔子开创的私人办学讲学之风,影响深远,在中国几千年的一统的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下,公私两种办学形式一直延续到现代,尽管互有交错,私学以不同形式不断发展,无论是精舍,还是书院,成为公学所不可替代的一种办学形式。不仅一些大师级的学者致仕官场,成为游学学者,执教私家,招收数百上千弟子,而且一些居官学者,也招收弟子,随其研习,传承学术思想。到了宋代,学院兴盛,即使是穷乡僻壤,亦有私学之设。私学书院自由讲学的风气,往往成为宋代各种新学派醞釀、发育、形成、传播、继承的基地,为中华民族学术思想发展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传播到东亚各国,为其学术思想、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有教无类
孔子首开教育的平等权利和机遇。如果说孔子首创私学,标志学术下移,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那么,孔子首开平民教育,突破等级差别,在中国教育史上亦具有里程碑的价值。孔子高扬“有教无类” 。何晏注疏:“类,谓种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不分种族、家族、出身和富贵贫贱,都给予教育。这就使每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打破了“成均之学”为公卿、大夫子弟受教育的限制,使教育普及化、平民化,为出身贫贱家庭子弟的受教育,大开了方便之门。于是贫穷的如颜回、闵子骞、原宪、曾参、冉伯牛,卑贱的如仲弓,卞之野人如子路等,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贫贱的平民阶层通过教育而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创造了条件。“有教无类”,为什么要收微薄的学费?对学生来说,是为了表示对教育的重视,对老师的尊敬,对老师而言,是表示对学生教育的负责,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努力学习而不厌烦,为人讲解道理、传授知识而不知疲倦。因此,也要带一点微薄的见面礼。“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十条干肉是中国古代人作为初次拜见人的礼物,这里被作为拜老师的见面礼。
孔子之所以具有“有教无类”思想,是基于他“泛爱众,而亲人”的观念,“爱众”包括爱贫民百姓,人不论其贫富贵贱、智愚大小,还是贤不肖、国籍不同,都给予教诲,平等受教,这便是孔子“泛爱众”的大爱精神。只有爱人的仁者品格,才会激发出诲人不倦的精神,才能喷发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的为人立、为人达的仁者精神,这是其“有教无类”的思想基础,也是其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