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学术笔谈•《资本论》研究
后来的《资本论》就是按照“1861-1863年手稿”中制定的架构而展开的。马克思将其手稿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理论部分”,另一部分是“理论史部分”或“历史批判部分”,计划分开出版。他在《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序言中概括为三卷四册:“这部著作的第二卷将探讨流通过程(第二册)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三册),第三卷即最后一卷(第四册)将探讨理论史。”(同上书,第84页)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按照这个体系将原稿第二册整理改编为《资本论》第2卷,题名为《资本的流通过程》;将原稿第三册整理改编为《资本论》第3卷,题名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最终,《资本论》的全部体系共分四卷结构,前三卷是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部分,后一卷是关于政治经济学学说史部分。
以上呈现出的叙述框架由两卷本著作-三本书计划-五个分篇-六册计划-九项内容-两大部分-三卷四册结构-四卷内容的曲折变迁,浸透了一个思想巨匠整整40年殚精竭虑的探索。在过去的《资本论》研究中,论者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对其成型、定稿部分(即恩格斯整理的三卷本)的思想观点的概括和掌握,而现在丰富的文献材料的刊布必然要求我们将这种研究转向思想史的探究、转向对马克思曲折的探索历程背后理论视野和思想嬗变的理解和分析,这必将大大拓展、深化《资本论》研究的视角和复杂性。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资本论》方法论研究的现实价值
颜鹏飞
《资本论》中蕴藏的方法论瑰宝,把辩证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政治经济学领域,并且把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融于一体,实际上是马克思的第三大理论贡献和伟大“发现”。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理论界很少有人对此做深度挖掘和文本解读。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