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谈•《资本论》研究
4.《资本论》第3卷的“三个稿本”。即马克思手稿和恩格斯“整理稿”(现刊于MEGA2第14卷,2003年出版)、恩格斯“出版稿”(初版于1894年,现刊于MEGA2第15卷,2004年出版。)
以上就是专门设置为“《资本论》及其手稿”的MEGA2第二部分刊出的文献。除此而外,还应包括不属于这一部分的其他材料:
5.《资本论》书信。即围绕《资本论》写作马克思和恩格斯致他人的书信、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致他人的书信、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相互通信以及他人致马克思的书信、他人致恩格斯的书信、他人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这些材料现刊于MEGA2第三部分,已经出版了第1-11卷、第13卷,分别于1975、1979、1981、1984、1987、1987、1989、1990、2000、2000、2005、2002年出版,其中包括了1844-1865年间大量与《资本论》相关的信息。
6.《资本论》笔记。包括“巴黎笔记”和“布鲁塞尔笔记”(现刊于MEGA2第3卷,1998年出版)、“曼彻斯特笔记”(现刊于MEGA2第4卷,1988年出版)、“伦敦笔记”(现刊于MEGA2第7-9卷,分别于1983、1986、1991年出版),以上为MEGA2第四部分提供的文献。
从以上的梳理不难看出,过去仅仅以“通行本”三卷为依据阐释《资本论》的思想是有很大遗漏和缺陷的。
《资本论》结构的变迁
但是,上述情形绝不意味着,《资本论》文献是一堆散乱而无逻辑联系和思想深度的文字材料。相反,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悉心研究这些手稿,就会发现马克思艰辛探索的轨迹、复杂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逻辑论证。
《资本论》所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2页)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它们从来都不是显性地摆在研究者面前的实体性存在,而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不断变化的结构。如何准确、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揭示这一结构及其变动过程,马克思可以说费尽心思,《资本论》理论结构的形成过程,实际就是他的这种探索的忠实记录。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