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学术笔谈•《资本论》研究

究其实,在上述两种不同时间段的讨论中,阐释的观点相异但研究方式却是一致的。即都不是从文本本身出发去勾勒问题、阐释思想,而是从时代“问题”出发去观照文本。而作为研究出发点的问题,并不自文本中来,而是在研究者介入文本之前就摆在那里了,它们一般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当代社会实践中的所谓重大问题;二是目前流行的社会思潮或哲学观念;三是研究者个人感兴趣的问题或者自己创设的观点。由于解读者研究《资本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或者不仅仅是为了弄清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的原始状况,而首先在于寻找对现有问题的说明、解释和论证,这就自然会使得解读者在解读时省略文本研究的许多必要步骤。比如,他一般不会对《资本论》的全部著述做通盘考虑,特别是那些散乱的但篇幅巨大的手稿和笔记等会被弃之不顾,而往往只会选择那些成型、定稿的部分;同时对成型、定稿的作品他也不会全面研究,而是从中挑选那些表述明确、与自己所关注的问题相关的段落,即根据当代问题到文本中去寻章摘句。毫无疑问,按照这样一种解读思路,文本本身只被置于工具或者手段的地位,《资本论》思想的完整性必然被肢解。

而按照我的理解,《资本论》的思想是一个“结构”,上述不同的观点、论断和思路确实以各种方式或隐或现、或系统或零散存在于马克思庞杂的手稿中,但它们在其心目中、在《资本论》思想“结构”中地位是不一样的。可以对其当代价值和意义进行重新评价,但不能不顾文本内容、论证过程和逻辑而天马行空地阐释,不能借口体现当代性、实践性,为图解和论证现实中的重大问题而肢解文本、寻章摘句和断章取义,不能为与当代流行的哲学观念和社会思潮相挂钩、相匹配而把字面符码相同、但含义有很大变迁的思想抽象出来无原则地讨论,不能热衷于生造拗口、晦涩乃至别扭的名词、概念以掩盖对文本内容的肤浅掌握。

还有,精深的文本研究绝不能面对一部现成的、经过别人编辑而成的著述就进行解读,必须对文本写作的原初背景和写作过程进行考察,对该文本原始手稿的各种版本进行甄别。比如,迄今为止,对于《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几乎所有的研究者依据的都是由恩格斯整理的德文第4版,但1867年出版的德文第1版只有6章,而1872-1875年间分册出版的法文版则扩展为8篇33章,1882年的德文第2版又修正为7篇25章,1887年的英文版则为8篇33章(与法文版也不完全一致),而1890年的德文第4版确定为7篇25章。这些不同版本之间不仅在字词、段落上有非常多的改动,而且在结构上、内容上也有比较大的差别,用马克思评论第1卷法文版的话说,都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过去的《资本论》研究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如今我们已经有了极为丰富的材料,而且根据不同版本的比较有可能把马克思不同阶段的思考、反省和重构的工作进行了解和探究,难道还要弃之不顾吗?

 

[1]   [2]   [3]   [4]   [5]   [6]   [7]   [8]   [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