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慧、韩爱勇:东亚地区主义研究评析
(五)开放主义
开放主义的争论有三个问题:为什么主张开放主义?什么样的开放主义?开放主义是永恒的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肖欢容基于东亚地区的实际困境给出了一个答案,“其一,东亚地区主义合作本身的后发性困境,使得地区主义目标难以界定。其二,东亚国家发展的困境,它造就了东亚地区主义目标泛化的开放性。这些困境都是东亚民族国家以及地区的发展困境,是其自身无法有效解决的,引入开放性目标成为必然。”(35)从理论的层面看,“外向与开放是目前新地区主义发展的基本趋势,反映了全球政治经济深刻的相互依存性……目前仅仅是一个自由的地区空间远不能满足民族国家的利益需求,从全球化中受益意味着要充分利用已实现了全球自由配置的资源,而且建立一个地区的堡垒在实践中一般是不现实的。”(36)肖欢容还从大国战略视角探究了开放主义的源头,“新地区主义体现了美国试图控制地区主义的战略实践。从经济层面看,美国在找办法阻止地区主义的进一步扩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一方面提出开放的地区主义作为亚太经合组织的基础;另一方面,提出美洲自由市场计划,克服欧共体发展的影响。”(37)对此,朱锋持类似的观点,“基于经济安全的考虑,美国一方面强调任何东亚的区域化组织都不能把它排斥在外。另一方面,美国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设计中,始终倾向于‘内向’的政策。”(38)但是,他们似乎忽视了东亚国家,尤其是首倡开放主义的东盟国家的自主选择性和东盟国家的历史记忆。
开放主义,是指有着广泛地区整体性并对广泛的世界秩序的需要进行开放的地区合作,是一种包容性和国际主义很强的多边主义理念。(39)它强调区域组织除了要着眼于区域内部合作之外,也应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横向联系与交往;这种对外联系不仅不会削弱区域内部的合作,反而会增强区域合作,给区域内各国带来机会。(40)朱锋在分析了东亚近代史之后,认为“开放主义并不意味着东亚区域化应该具有强烈的外来色彩。东亚可以以自己的实践和能力来以我为主地推动区域主义在东亚的深入”。(41)显然,这里所谈论的开放性地区主义是一种地区主义的传统回归。西方学者强调“开放地区主义”,认为这一概念有利于促进贸易集团的对外自由化,并为此设定三个标准:成员开放,非禁止性条款,选择性自由化和开放的互惠。(42)他们虽然将兴趣点放在达成自由贸易上,但对于成员尤其是域外成员的接纳似乎超出我们的想象,是为对新地区主义的过度超越。
(来源: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