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教师
黄大慧、韩爱勇:东亚地区主义研究评析
(四)不干涉主义
不干涉主义是走出殖民化的东南亚国家在迈向地区合作的过程中,基于历史记忆对国家间关系的现实规范,它集中体现了东南亚国家对国家主权的理解和珍视。现在,老规则与新现实产生了似乎不可调和的矛盾。
新地区主义主张转移部分主权,建立一个超国家机构来管理地区事务,应对外部挑战。这无疑为不干涉主义所不容,尽管部分主权转移并不意味着国家失去敏感的民族主权,而是该地区各国共同行使转移出来的主权。但矛盾恰好由此而来。以东盟为例。由于奉行不干涉主义,对有损合作的经济民族主义不能采取有力的制止措施,它事实上维护了经济民族主义,使之普遍存在于成员国之中,成为经济合作的主要障碍之一;对不干涉内政的追求使东盟在成员国发生政治危机时作壁上观,不能发挥调解和仲裁作用,削弱了东盟的凝聚力。(32)基于历史的教训,金融危机之后,马来西亚副总理安瓦尔和泰国外长素林相继提出了“建设性干预”与“弹性介入”的概念,想以此来解决不干涉主义带来的困境,却被多数东盟成员国否决。
针对不干涉主义的困境,有学者主张用改造过的“介入性地区主义”来解决。“这种介入性体现在两种形式的实践上。第一种是北约和欧盟,打着市场资本主义、‘人权’和‘自由民主’的旗号,给东欧的前共产主义国家以成员国身份,使之加入西方。第二种是东盟等发展中国家地区性组织,为对付未来可能的危机,开始采取一些干预成员国内部事务的政策。”(33)王庭东认为介入应“谨慎”,因为“首先,东亚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对主权问题十分敏感,现阶段不宜使用‘介入主义’这个提法。二是从东亚一体化的发展路径来看,‘介入主义’在当前是行不通的。三是从对国际关系的溢出来看,‘介入性原则’显然会构成对弱小成员的国家主权的干涉,并形成新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