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慧、韩爱勇:东亚地区主义研究评析
(一)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历程
东亚地区主义兴起的背景,包括国际、地区和大国三个层面。王学玉的论述从国际层面展开:从国际政治变化的角度看,冷战终结带来全球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一方面,随着超级大国控制、割裂地区力量的削弱,地区的自主性与整体性特征得以恢复;另一方面,冷战的结束也揭开了众多民族国家难以驾驭的地区性问题的盖子,地区协调与合作的内在动力陡然增强。从世界经济变化的角度看,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变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框架内展开的,经济全球化刺激了地区主义的复兴。⑦地区层面的解释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王庭东认为“东亚地区各国发展战略的调整为地区经济融合创造了前提条件”,主要包括“中国、东盟的经济改革,日本自80年代中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90年代以后‘四小龙’及东盟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⑧傅新认为,东亚新地区主义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经历金融危机之后,东亚经济体迫切需要推进东亚经济发展模式(EastAsianDevelopmentModel,EADM)的变革与创新,以重返持续、稳定、快速的经济增长轨道。⑨国家层面的解释更多关注美国政策的转变。肖欢容提出,新地区主义的出现与美国对地区主义政策态度的改变有关。美国为APEC设定开放主义的原则、提出美洲自由市场计划以克服欧共体发展的影响,以人道主义干预使命为幌子,强制推行北约的“战略新概念”以控制北约,也反映出美国试图控制新地区主义的战略实践。⑩
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发展历程始自1997年12月确立的“东盟+3”地区合作机制。但究其渊源还要回溯到1989年成立的APEC,它第一次将地区合作的范围涵盖到整个东亚,而且为地区经贸合作搭建了一个制度化的平台,为新地区主义的出现起到了催化的作用。(11)1990年12月,马哈蒂尔提议构建“东亚经济集团”,以整合整个东亚,应对西方经济区域集团日趋激烈的竞争。尽管这一倡议由于各种原因在当时并没有得到东亚国家的广泛响应,但是一种新的东亚地区合作理念由此产生。(12)东亚作为一个区域集体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是1995年召开的亚欧合作会议,东盟成员同中日韩一起与欧盟国家作为两个区域集体建立了合作框架。(13)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真正启动了东亚新地区主义的进程,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货币地区主义”。2001年的恐怖袭击事件为建立“安全地区主义”拉开了序幕。2003年的SARS危机则启动了“社会地区主义”的探索。(14)进入新世纪,新地区主义进程步伐明显加快,一则地区政府间合作的框架日趋丰富,并且出现了民间交流的地区合作“第二轨道”;二则东亚共同体探索已经进入越来越多国家的视野,尤以日本的态度转变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