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慧、韩爱勇:东亚地区主义研究评析
(二)东亚新地区主义的特征与价值
关于东亚新地区主义的特征,朱锋在研究APEC运行之后认为,东亚地区主义应“以松散的、对话型的方式推进东亚多目标的区域化进程中的体制建设”。(15)张蕴岭将其总结为“以经济为中心、平等参与以及一致同意”。(16)苏浩则归纳为“普遍性、包容性、多元性、跨地区性和多层次性”。(17)臧秀玲的总结更为细致,“多样性、多层性;开放的地区主义和非排他性;渐进式发展和制度化水平低;不干预国家主权”(18)。概括其主要内容还是“东盟模式”,不过适用范围扩展到整个东亚地区。这些特征凸显出三个变化:一是地区合作低制度化的弊端日渐显露;二是交流合作的层次日趋丰富,民间交流作用的重要性已经表现出来;三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导向的进程在地区主义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正在形成一种秦亚青所称的“进程主导模式”。
就其理论意义而言,东亚地区主义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地区合作的东亚模式,其价值无疑是多方面的。王学玉的研究表明,地区主义可以作为一个观察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新的结构层次及独特视角,它架起了国家和全球化之间的桥梁;(19)朱锋认为地区主义正重塑着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改变着国际格局,规范着国家的行为;(20)张蕴岭和夏立平指出,地区主义为我们解决传统双边关系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并能大为优化中国的外交环境;(21)庞中英和张振江在地区主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地区治理的理念;(22)门洪华从国家战略的视角探究了地区主义的潜在价值;(23)王正毅更认为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体现了“亚洲方式”的合理性,(24)等等。
实践层面,地区主义为管理各种复杂的地区关系搭建了一个制度化平台,并以法制建设的形式为发展成员之间平衡、稳固且可预期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系列的规则和规范,增加了地区福利。具体来讲,东亚地区主义发展“将使中日两国更多地在区域合作框架内处理相互关系,将以开放的区域主义处理与美国的关系,在东亚形成‘反独促统’的区域框架”。(25)“区域连接可能会是一个孕育两岸建立政治架构的温床,因为两岸可以在区域合作中缓解或者克服两方直接政治连接上的一些困难。”(26)“朝鲜半岛通过融入东亚区域主义发展的框架中来,这样既能保障其内部形势稳定,又可以为最终实现南北双方和平统一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朝鲜半岛可以成为一种将东亚区域主义与亚太地区大国协调结合的尝试。”(27)总之,为解决地区内众多双边和多边关系的现实困境开创了新的路径。东亚新地区主义发展开始了建构东亚认同的进程,这种东亚认同将成为未来东亚共同体的思想基础。(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