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文:“以他平他谓之和”
三
世界文明对话应有什么样的“游戏规则”,规则就是一种规矩,无规矩无以成方圆。中国古代的《国语?郑语》中有一句话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和实生物”,是讲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问题,西方文化中有一个绝对的、唯一的、全知全能的上帝、神来创造世界万物,中国没有。中国古人也不认为“天”创造天地万物,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不说话,意谓天没有创造世界万物。那么,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呢?那就是“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就是由多元、多样相克相生、相对相关的,既冲突而又融合的不同元素、要素杂合而成万物。《周易?系辞传》中说:“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男女是阴阳相对的两极,具有不同的性质,是相互冲突、矛盾的。絪缊、构精,是指天地、男女的阴阳两极融合、结婚,然后化生新事物、新生儿等和合体。这便是由冲突——融合——新生儿的和合体的产生。由近及远,由男女构精而生新生儿,由天地絪缊,便生天地万物,这就是中国对于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思议。
中西文化对于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思议,从理论思维的源头上看,就是两个路向。西方文化从古希腊以来就追求世界万物背后唯一的本体,唯有此唯一的本体是真实的真理,与此相对的便是谬误,因此而具有独裁性、独断性和排他性。中国理论思维不追求世界万物背后那个同一性的本体,认为“同则不继”,以同裨同,犹如以水加水,没有絪缊、构精的化合,犹如《周易》所说:“二女同居”,不能构精生孩子,所以“尽乃弃矣”。中国理论思维追求多元、多样不同事物的冲突、融合,相反相成,和合成天地万物。因此,中国理论思维文化就具有包容性、会通性、宽容性,从而开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多元和合思维路向,而与西方一元论思维路向异趣。
基于中西理论思维两路向,中国多元、多样形相、无形相的事物融突和合而化生天地万物。那么,如何“和实生物”?多元、多样事物在融突和合中的地位、价值的关系如何?中国古人的回答是“以他平他谓之和”,这样才能使万物丰长。简言之,在杂合金木水火土而成万物中,金木水火土便构成了“他”与“他”之间的关系。每个人、每个国家、民族、种族、宗教、文明在其生存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交往活动中,必然构成主体我与他、他者的关系。这种互相关系,只有依照以他平他的规则,进行世界文明对话才能达到和。
在世界文明对话中,“以他平他谓之和”的游戏规则,是指各文明对话主体之间,即我文明主体与他文明主体,他者文明主体与他文明主体之间是平等的、公平的,没有大小、贫富、强弱、优劣、高下的区别,即金木水火土、天地、男女没尊卑、轻重之分,其地位、价值、作用都是平等的,要排除一切不平等的种种形式和借口。他与他之间要建立一种互相平等、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关系。世界文明对话的他与他之间是心平气和的、冷静理性的。不以势压人,而以理服人;不以力强人,而以情感人;不以虚言哄人,而以实行动人。以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对话,来化解对抗,以理解化解误解,以和解化解战争,以尊重化解恐怖,以达到和谐、和合。此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