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教师

黄大慧:中日关系发展30年

经过双方领导人的互访,中日关系开始止跌回升,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好景不长。新世纪伊始,中日关系重现摩擦状态,并且这种摩擦比以往更为激烈。在短短的几年内,中日关系先后遇到了教科书问题、李登辉访日、日本限制中国农产品进口和沈阳领事馆事件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因素。特别是小泉纯一郎执政期间,不顾中方严正立场,顽固连续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关系陷入政治僵局,两国高层互访中断,国民感情明显下滑,中日关系面临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困难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方面为改善中日关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三、中日构筑“战略互惠关系”新阶段

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任伊始,便进行了访问中国的“破冰之旅”,中日关系实现转圜,开始走上正常发展轨道。作为安倍访华的最大成果之一,中日双方同意建立作为两国关系新的基本框架的“战略互惠关系”。安倍首相提出要与中国建立“战略互惠关系”,无疑是显著提升对华关系档次的重要政治决断,表明日本方面已经认识到日益崛起的中国对日本所具有的重要性,发展中日关系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就中国而言,建立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就是从战略的高度、长远的角度看待中日关系,就是要实现中日关系的“长治久安”。这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政治社会的稳定,同时也对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合作、发展有很大影响。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对日本成功进行了“融冰之旅”。中日双方确定了新形势下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内涵、框架及重点合作领域。主要内容是:(1)相互支持和平发展,增进政治互信。保持并加强两国高层往来。努力提高各自政策的透明度。扩大和深化两国政府、议会、政党的交流与对话。(2)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加强在能源、环保、金融、信息通信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充实和完善合作机制。(3)加强防务对话与交流,共同致力于维护地区稳定。(4)加强人文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广泛开展两国青少年、媒体、友好城市、民间团体之间的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5)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地区及全球性课题。[3]

2007年9月,新任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其外交方针是“强化日美同盟并推进亚洲外交”,即所谓“共鸣外交”。可见,一向重视亚洲外交的福田康夫,充分认识到了“平衡”日本对美外交与亚洲(对华)外交的重要性。同年12月,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的“迎春之旅”,不仅体现出了对中华文化以及亚洲价值观的认同,还进一步丰富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内涵。

 

[1]   [2]   [3]   [4]   [5]   [6]   [7]   [8]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