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慧:中日关系发展30年
当然,这一时期的中日关系并非没有任何问题,只是每当遇到问题或出现逆流,如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光华寮事件等,两国往往能以大局为重,尽量不使事态扩大,妥善加以解决或予以排除。
正是由于中日双方多年的共同努力,从而为两国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日本海部俊树首相才能在中国1989年政治风波后,冲破各种阻力率先实现访华。海部访华后,西方国家逐步恢复了与中国的往来,西方对中国的制裁被打破。并且,通过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访日和日本明仁天皇访华,将中日友好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二、中日关系的“摩擦期”
1993年以后,随着影响中日关系的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日关系转入了一个曲折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日本在历史、台湾、领土和安全等问题上全面向中国发难,导致中日之间围绕这些敏感问题的政治摩擦频仍,中日关系呈现出了“政冷经热”的特征。摩擦与协调、竞争与合作成为中日关系的基调。
从90年代中期起,日本在历史问题上出现一股翻案风。1993年至1995年的3年中,日本发生否定历史美化侵略的事件比过去20年还要多。1995年,当社会党提议以国会的形式通过“不战决议”承认侵略、向亚洲国家谢罪时,竟然遭到最大政党自民党多数议员的顽强抵抗,最后不得不通过了妥协性的冠以“以历史为教训重申和平决心的决议”。1996年,桥本龙太郎作为现职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打破了1985年中曾根康弘以后现职首相不去参拜的承诺。本来二战结束50周年之际,正是日本“结束战后”的绝好机会,但日本没有这样做,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地否定侵略、美化战争。这不能不激起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极大愤慨,伤害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感情。
与此同时,日本不断提升日台关系,日台关系出现新趋势:由基本上局限于经济关系开始向政治关系发展;政治上的接触,由隐蔽转向公开、由低层转向高层。1994年,日本借广岛亚运会之机,不顾中方一再反对,允许台湾当局“行政院副院长”徐立德访日。1995年美国允许李登辉访美后,日本的亲台势力掀起访台热,欲以此推动李登辉访日。同年6月,日本建立超党派的“日华关系议员恳谈会”,加强日台往来。1996年,日本对中国在台湾海峡的导弹试射提出所谓抗议,并借机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
在日美同盟经历了短暂的“漂流”期后,日本通过同美国在1996年发表的《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和次年签署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最终完成了冷战后日美同盟体制的重新定位。与冷战时期相比,新同盟体制有明显针对中国的倾向,威胁到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日本还不时在钓鱼岛问题上挑起事端。日本右翼团体多次登上钓鱼岛并在岛上设置灯塔,公然向中国挑衅,而日本政府又往往采取纵容的态度。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