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慧:中日关系发展30年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为推动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日关系迎来了两国复交以来最好的发展阶段,即中日关系的“蜜月期”。
1979年12月,日本大平正芳首相访华时,表明对中国要求的6个大型项目进行资金合作,决定1979年度向中国提供550亿日元贷款。这样,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向中国提供政府贷款的国家。
大平首相访华后,两国首脑频繁互访。1980年5月,华国锋总理访日;1982年6月,赵紫阳总理访日;同年9月,铃木善幸首相访华;1983年11月,胡耀邦总书记访日;1984年3月,中曾根康弘首相访华;1988年8月,竹下登首相访华;1989年4月,李鹏总理访日。这些互访富于建设性,相隔半年左右进行一次,它表明中日高层政治对话渠道是相当通畅的。除双方领导人频繁互访外,两国政府还设置了事务级磋商会议和政府成员会议制度,成立了沟通官方和民间意见、进行坦率对话的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和中日民间人士会议。
中日之间良好的政治关系,将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日贸易从1978年的10.3亿美元增加到1993年的390亿美元。从1983年至1993年的10年间,中日贸易额每年平均以14.6%的速度递增,日本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两国的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截至1991年,双方人员往来达54万多人,为中日复交当年的55倍;双方的友好城市已结成127对。
中日之间的友好关系,也体现在两国公众对彼此国家的认识上。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使日本人的中国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本社会中喜欢中国的人首次超过了讨厌中国的人。此后,日本人的中国观进一步朝着良性的方向转化,到80年代日本人对中国的好感度达到战后以来最好的状态。这一时期,日本对中国抱有亲近感的人数比率大体保持在七成以上。[2](P233-234)另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公众逐渐产生了日本是一个富庶的、现代化的国家的认识,以往心目中对日本的一些负面认识趋于淡化。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