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剑:青年立志应当有历史感
记者:对于青年人来说,现实往往意味着压力。他们须面对生活的压力,也会面对诸多身外之物的诱惑。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当代青年人应该如何去把握身外之物和非身外之物这两种价值之间的关系呢?
黄克剑: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说要看重非身外之物,例如人的人格操守、人的富有创造性的智慧等,并不是叫你全然拒绝通常所谓的身外之物。对于身外之物,我们应该抱有孟子提倡的这个态度,即“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孟子讲的这个命,不是定命,不是宿命,他说“得之有命”不是让你去等待命运的赐予。依孟子的观点,对于“求在外者”这类东西还是要“求”的,但要“求之有道”,不能不择手段。不过在孟子看来,即使是“求之有道”,那些“求在外者”能不能“求”到仍然不能确定,因为这还有赖于外部环境中的诸多条件的成全。有很多偶然因素,人很难一下子就能预测到、把握住;预测不到,把握不住,这些偶然因素就会影响到追求中的所得。无论是致富,还是致贵(我们不妨把进入仕途以后的被提拔、重用叫做贵吧),甚至于保健、养生,都有一个“求之有道”的问题,也都有一个受种种偶然因素制约因而“得之有命”的问题。当然,“求在外者”,即使追求到了,也是一种身外之物。
记者:依您的看法,对于一个人说来,身外之物的求得与否可不必太在意,而非身外之物才真正是生命的重心所在。那么,换一种说法,是不是说对非身外之物的态度就决定着能否把握生命的重心?
黄克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之“帅”可以被任命,也可以被罢免。“帅”有节制、指挥三军的权力,但如果由于种种原因而作战失利,以至于三军被击溃、打垮,“帅”便有可能被“夺”。而一个人的“志”却不同,只要你自己不改变,他人是不能夺走的。一个人若是把生命重心放在“求在我者”上,即便在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中受了委屈、挫折,生命的重心也不会旁落。换句话说,你把生命的重心放在自己的品德、操守及富有创造性的智慧上,你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感到生命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