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剑、张文质:教育危机 教育理念 教育者的天职
张:现在最匮乏的正是理想或是精神的追求,是远处感召我们前行的东西。很多校长和我说,老师们课余谈什么呢?首先谈六合彩,其次是家里农作物的收成,不是说不能谈农作物,但教师如果是按天分去生活的话,他应该谈具体的教学,具体的学生,他心事应该是在这里。在进行课题实验时,有很多校长和我成了很好的朋友。为什么呢?并不是因为功利的原因,而是一定有一些精神感通的东西。我们坐下来,自然而然地谈的就是课堂中发生的,一点都不勉强,很自然,不做作,就是这么由衷。反过来说,我们不谈教育能谈什么?
黄:在超越功利的意义上讲理想,这在我们这个时代实在是太少了。
张:现在是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控制,有时是金钱,有时是权力。所以,一个校长,他代表一个学校选择了某种教育理念,就更是难得。因为他明明知道这是很困难的,物质条件就不具备,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本身就是很值得敬佩的一件事。
黄:我觉得校长就应该以教育家的境界要求自己,像你所说的同安马巷的校长,我觉得他这个做法就已经是教育家的姿态了。我所说的教育家,不是那种一味对上司负责的态度就可以产生的,如果都是想着对上司负责,那就不可能产生生命化教育这种理念。真正的教育家是直接认同教育的理念的,上司的观念,如果和这个理念一致,那当然很好,如果不一致,就要守住自己的信念。在现在教育出现了危机的情况下,我觉得应该特别强调一下教育家这个概念。无论是校长,还是普通教师,要把精神重心守在教育成其为教育的东西上,和教育的天职这个观念关联在一起,这么做,实际上就是在塑造教育家。一个人是否能成为教育家,这和他在教育系统里职位的高低是没有关系的。我觉得一个乡村的普通教师,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守住一个教育理念,恪守天职,他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初衷,这样的人就可能成为教育家,他一定会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学生的教育方法,他有精神重心,而这个重心并不借助于任何中介,而是直接从教育内在的精神性状那里获得的。
要为教育而挺起腰杆,为教育而昂首挺胸,不是说为了个人,在那个位子上,本来就应该为了教育而昂首挺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