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良:大学的责任
我的女儿在德国念博士的时候,有一位法国人在看中国的《道德经》,是英文版的,这个法国人第一句就看不懂,“道可道,非常道”,然后就问我女儿是什么意思。我女儿拿过来一看,傻了,英文是这么翻译的,“道”翻译成真理,这下就麻烦了,可以想象一个法国青年为什么看不懂,“当中国人在说真理的时候,那个真理肯定不是真理了”,这个误解太大了。中国的“道”不完全是真理,还有自然规律和某种精神的东西,他翻译成为真理以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应该有一个宏大的、在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化的发展战略,这不是一般的文化产业和战略,而大学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魂,大学也是的,是中国魂,是一个国家的脊梁骨,大学应该是一个国家神圣的殿堂。
还有一个考虑是纠正工具理性泛滥的需要。理性是有区分的,可以分成:道德理性,最基本的本质是正义感,这个理性是用来判断一件事情的善和恶,或者是丑和美的,这个理性完全是属于价值领域。科学理性,其本质是求真,它的功能是用来判别真与伪的,包括逻辑、推演、分析、归纳、综合等等手段,它属于科学领域的规律探索。还有就是工具理性,其本质是功利,它是基于对手段和目标之间最佳途径的机巧理解,它的基本点在于机巧和计谋,不是技巧而是机巧。为了达到一个目的,不管这个目的是善和恶而去寻找的一种最佳的途径。
如果只有工具理性而没有前面两个理性的话,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你就会想到我是不是要利用手段,比如人脉或者其他所有的工具,调动这些东西来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如果工具理性泛滥,那就会导致社会功利主义盛行。学生如果受工具理性影响,就会降低个人的道德情感。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大学生的问题,最根本的来源就是我们忘掉了前面的两个理性而只剩下第三个理性,这在教育上来讲就是失误。我们希望教育能够改变这个状况。
工具理性没有道德可言的,它是冷冰冰的,没有情感的。我希望我们的大学生不要受太多工具理性的影响,而是要强化第一和第二的理性。我们不能因为工具理性,追逐热闹和喧嚣,而忽略某些大学里沉默而深刻的变化,并不能及时意识到它的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与世界对话的时代已经到来,大学是主角,责无旁贷。
(来源:南风窗 作者:杨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