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基督教:秘仪还是公共崇拜
早期基督教并非纯粹的秘仪
然而,如果据此就把早期基督教定性为纯粹的秘传宗教,则未免失之武断。从理论上说,基督教直接发源于犹太教。犹太教把国家利益、民族存亡、耶和华一神信仰融为一体,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将犹太教与秘传宗教划上等号。早期基督教最初乃是作为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出现的,并且自觉地从犹太教母体中寻觅自身的文化源头,它怎么可能会沦为一种秘传宗教呢?
从实践上看,无论耶稣本人、使徒保罗,还是耶稣的其他门徒,都未曾采用过秘密方式传道。更为重要的是,尽管最初的基督徒主要来自于城镇下层的贫民大众,但是,基督教从一开始就朝着体制化的道路迈进。
早在使徒时代,为了便于管理教务,基督教就模仿罗马帝国的世俗行政区域,逐渐形成了主教制度。同时,为了消除教内的思想分歧,相邻区域的主教们开始汇集在一个附近城市里召开会议,讨论教义,解决争端。从2世纪初起,随着异端教派的兴起,这种主教会议的召开越来越频繁,为日后的“大公会议”(Ecumenical Council)创设了范例。罗马天主教的教士利奥•唐纳德•戴维斯认为,主教会议实际上是对罗马元老会议的模仿。
随着社会危机的加剧,罗马国家行政组织的功能日益退化,它所承担的社会义务逐渐转移到基督教会手里,使得教会的公共职能迅速扩大。尤西比乌斯(260—339)记载说,3世纪中叶,罗马基督教会的人事机构已经十分庞大,拥有46名长老,7名执事,7名副执事,42名侍祭,52名驱魔员、读经员和门房,基督教会用自己的资金救助1500名寡妇和其他需要救助的穷人。可以说,1—3世纪的基督教会实际上已经为此后全面接管罗马的官方信仰事务做足了组织系统上的准备,甚至还占据了一部分原本属于罗马世俗机构管辖的领域。
可见,早期基督教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不仅仅关心信徒个人的灵魂救赎和来世前途,而且更关心会众的现世生活和公共福祉。因此,它是一个非常强调入世的宗教,也许这才是罗马当局感到怵惕不安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