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纸媒应向网络免费转说“不”

来 源:未知发表日期:2011-09-14

  长期以来,在网络使用纸媒新闻资讯的领域内,形成了一个诡异的现象:网络往往是无偿、廉价甚至是海量侵权使用纸媒内容,而纸媒不仅习以为常,甚至引以为荣。是否被网络转载、网络转载的频率高低,也成为了纸媒内部评价稿件质量、记者能力的标准之一。换言之,侵权者固然习惯了免费午餐,而被侵权者也极度漠视自身权益,甚至双手奉送自己的劳动成果,欢迎免费品尝。久而久之,当纸媒慢慢冷静下来,不再只是沉浸于新闻广泛传播的喜悦中,而想主张自己的著作权、向网络要求收取许可使用费的时候,却发现是多么的困难——网络会惊诧地反问:你们还差这点钱啊?当纸媒向网络强调其内容强大、不容错过、值得高价购买时,网络会露出满脸的不屑:别跟我说内容,像你们这样的内容供应商,我们全国有几千家!某些坚定不移、想根本性扭转这种局面的纸媒,动用法律手段去追偿,也因为种种客观原因而事倍功半、效率低下。

  这种现象的形成,在我看来,虽不能说是纸媒咎由自取,但至少跟纸媒自身的立场和原则有着莫大的关系。从网络开始提供资讯服务到后来所谓的“互联网寒冬”,一方面网络作为新兴初创媒体,尚在苦苦寻找营利模式,其针对资讯的策略是拿来就用、用了再说;另一方面,纸媒历来受地域和行政限制,偏于一隅,其所生产的新闻产品从来没有哪个年代可以像现在这样,通过网络突破限制,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于是,纸媒心中埋藏已久的压抑得到了空前的释放:看,我的新闻像风一样在飘,荣耀就这样产生了。为了这种荣耀,什么都无暇计较了,只要给署名就好;再不行就求求你了,多用我的东西吧,我全部打包送给你,方便你挑着用。偶有收取费用者,也极为低廉,通常是网络愿意给多少就是多少,自我解释是,咱不差这几个钱!网络的免费午餐就此源源不断;而且慢慢挑起食来——“说实在的,你们的内容对提高我们网站的点击率贡献不大,之所以还用,只是不想跟你们搞僵关系而已!”

  对于七八年前那个时候的纸媒,我们或许很难苛求其保持冷静和适当的清高,但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则有必要提出一个疑问,纸媒持续不断为网络输血,最终得到了什么?

  扩大新闻影响力和纸媒知名度——这是很容易想到的答案。而我想表示质疑的恰好就是这一点。地域性是纸媒的固有特点和局限,在纸媒的有效发行区域,纸媒以这种方式向网络借力,唯一的结果就是网络分流了自己的读者。原来喜欢读报刊的,既然上网也能看到,干吗还去买报呢?广告也因此分流到该区域的网站,这种情况下的转载,我看不出来对纸媒有任何好处。

  在纸媒有效发行区域以外,网络读者有了更多的可能和机会知道被转载纸媒的名字,好处是纸媒的品牌知名度扩大了,坏处是随着网络提供资讯的能力越来越大,一些地域性特征不明显的全国、全世界通用商品的广告,分流到全国性门户网站去了,而且这些广告往往是高端的品牌广告如汽车、手机、电器、化妆品、奢侈品广告等。纸媒可以利用自己知名度的扩大,找回相应的损失或者增加自己的规模、营利吗?

  所以,纸媒一直强调、谋求的网络转载,可以为纸媒带来“影响力”和“知名度”,并没有强有力的证据。

  在纸媒目前主要还是依靠广告的营利模式下,任何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谋求,都不能脱离有效读者,即真正阅读纸媒并能为纸媒招揽广告提供帮助的读者。为了进一步说明有关“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问题,我们可以将纸媒向网络免费或廉价供稿,与纸媒向读者免费赠阅作个简单比较。二者的目的都是谋求影响力和知名度,区别在于,向网络输血,纸媒不用付出印刷、发行成本,但结果是间接培养了读者对于网络的习惯、粘性和间接帮助网络吸纳广告,从而加速纸媒自身的衰落;免费赠阅,纸媒多付出了印刷、发行成本,但结果是培养了自己的有效读者和潜在购买者,在有效发行区域内扩大了影响力、知名度并有助于吸纳自己的广告,从而至少为自身面对网络挑战、行业性洗牌而成功转型赢得时间。

  于是,我不禁要问,纸媒需要依靠网络的论断和逻辑,到底从何而来?是谁开的玩笑?

  当然,我们还在不断地看到,大多数纸媒仍然在默默无闻、不辞辛劳、不讲回报地继续着为网络输血的任务,享受着自己的新闻随风飘荡而高、而远的“荣耀”。

  没有实质性好处的影响力,其实仅仅是一种虚荣、一项虚幻的荣誉。办企业与做人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才能谋发展、谈理想。仰望星空而绝不关注路面者,从来就未曾走远。 (《南方都市报》法务监察部主任 梁香禄)



重要提示

1、报名前,应认真阅读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入学指南,充分了解我校网络教育的办学模式,并愿意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努力完成学业。
2、报名表一经确认,将随成绩等进入学生档案,你需要对本报名表所填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3、如同时报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须分别填写学历教育报名表和非学历教育报名表。

学历教育报名 非学历教育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