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考” 生源呈现萎缩
2008年11月17日 郑祖伟 现代教育报
曾有“中国第一考”之称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中国独有的一项考试制度。有资料统计表明,25年来,我国累计有1.4亿人次参加了自学考试,培养了625万名本专科毕业生,自考也被人们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而如今,昔日风光不再——
10月27日至28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秋季自学考试开考,经当地教育部门统计,近两三年宁夏自考报名人数连年下降。今年秋季,宁夏自考报名人数为16881人,其中新生4364人,报考人数与春季相比有所下降。而2003年、2004年,宁夏自考报名人数达到3万多人。
和宁夏一样,今年自考遭遇“寒流”的省市并不在少数,北京、山东、辽宁、江苏等地的自考也逐渐进入“冬天”。
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葛道凯10月20日在“2008世界开放与远程教育”论坛上透露,中国自学考试经过2000年的高峰期,现报考人数已呈逐年萎缩之势。
曾经风光无限的自学考试,为何遭遇到考生人数下降的尴尬?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高校“门槛”降低 自考需求“缩水”
“高考落榜生是参加自考的主要生源,但是自从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落榜生越来越少,参加自考的学生当然就越来越少了!”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
自学考试自1981年开始试点,1983年在全国推广。葛道凯校长介绍,2000年是自学考试的最高峰,报考人数达1400万人次,到2006年已下滑到950万人次。近两年,更是呈现了报考人数逐年下降的趋势。
1999年,全国高等学校开始实行大规模扩招,据相关部门的统计,当年的招生幅度比1998年增加了47.4%。以湖北省为例,1998年,湖北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仅为21万人,从1999年高校扩招后,这一数字呈直线上升趋势,到2007年,这一数据已达109.2万人,高考录取率保持在6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由1998年的11%提高到了2007年的24.9%。而与普通高校扩招相对应的则是高考“落榜生”的减少。
作为一种社会化、开放性的考试形式,自考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以来,在当时普通高校教育还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教育需要。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普通高校扩招,高中毕业生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普通高等教育门槛降低了,自考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的优势自然就越来越小。
在全国自学考试报考人数不断萎缩的情况下,广东省广州市自学考试报考人数在最近这两年稳中有升。据广州博导教育培训中心主任邱庆华介绍,自考虽然失去了高考落榜生这个群体,但是其灵活的学习制度和相对较低的费用还是得到了一些外来人口的青睐。邱庆华分析,外来人口中有许多人所受教育程度不高,为提升职业竞争力和寻求更好工作,必须拿到一定的学历,“如果失去这些外来人口的参与,那么参加自考的人数会更少。”
认证教育崛起 自考生源“分流”
“花好几年的功夫得来的自考文凭还不如花几个月进行培训就能当厨师。”经过一番努力获得了自考文凭的小瑜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多少益处,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获得自考文凭后,并没有找到如意的工作,最终还是去参加培训,当了一名厨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接受教育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近年来方兴未艾的网络教育、各种职业认证教育也分了自考的不少“羹”。
“只要懂上网就能读的大学!”这是网络教育的经典广告词,也是网络教育便利性和灵活性的生动写照。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需求,许多全国知名大学都专门设立网络教育学院,开办了“网上大学”,这对于众多与大学无缘的青年无疑是个很大的诱惑。
与此同时,各种更具有针对性的资格认证和职业认证教育让大量持有“实用主义”态度的人趋之若鹜。
“如今干什么工作都要认证,教师要有教师执业证书、律师要有律师证、导游要有导游证、会计师要有会计师证……如果没有证书,再高的学历也不管用!”网上类似的调侃正是当今找工作的一个真实写照。
“现在很多单位要人已经不注重学历了,因为什么学历都不稀罕,而拥有与工作岗位相对应的认证资格却可以让用人单位大大节约人才培养成本,因此认证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也是情理之中的。”北京某认证教育机构负责招生的赵女士预测,“考证热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
而在网络教育方兴未艾、各种认证教育“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同时,自学考试却显得稳重有余而亮点不足,缺乏引起人们注意的新招。如专业设置与就业形势结合不够紧密,教学和考试内容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致了在职场上出现“研究生往前站,本科生中间站,专科生往后站,自考生靠边站”的尴尬现象。
合格率低 自学考试“难”退考生
“长期以来自学考试被称为‘中国第一考’,原因是其通过的难度大、学历硬。”采访中,几乎所有受访者都如此反映。一位“久经沙场”的自考者还总结出了自考的“几大难”——考试制度严;考试过关难;考试题目难;考试完了拿合格证难;上学难;写论文难;换毕业证难。对于这些“难”,凡参加过自考的人都会感同身受。
“考了四年,才过了10门,距离23门课程全部合格还不到一半,太累了!”11月12日晚上,记者和刚刚参加了今年自考的邹先生聊天时,他告诉记者,从2002年报名参加自考以来,今年已经是第六个年头了,尽管是边工作边考试,但提起这几年的“自考路”,他还是有种不堪回首的感慨。而摆在他面前的还有更加漫长的道路。“这场战斗的持续时间太长了,真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按照自考考籍的规定,考籍最长可以保存八年,也就是说如果八年之内不能完成所有课程的考试并获得学历,之前所有的努力就将化为乌有。与邹先生有相似经历者大有人在。邹先生所在的自考QQ群里30多位参加自考的考生中,超过一半的考生在六年内都无法完成一半的考试,其中还有不少考生已经放弃。
“许多参加自考的人是高考落榜后一时没有方向了,就盲目地参加了各种普通高校下属的自考助学班,结果多数人是考了几次就放弃了。”某高校自考助学班的伍老师告诉记者。
另据某媒体报道,在辽宁省沈阳市今年10月的自考考试中,缺考现象非常普遍,“不少考场里只有两三个人在考试,监考老师称,很多学生都是报名了但不来参加考试。”
有业内人士分析说,自考采用的是宽进严出的管理模式,30%左右的合格率也阻挡了一些考生的报考之路。
不过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记者采访中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参加自考本身就是对个人意志的一种考验,不管结果如何,这几年的自考经历磨炼了我的意志,相信只要有‘自考精神’的鼓舞,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什么都不会难倒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考生告诉记者。
自考毕业生 难觅好出路
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国际贸易专业文凭的小艳如今在一家规模不大的贸易公司工作。工作上,她“上手快”,经常要在基础知识和业务操作上对同级的职员进行指导,但当初应聘时却颇费了一番周折——好几家单位拒绝了她,理由很简单,“我们的要求是普通高校毕业生。”
“我们要的是普通高校毕业生,不要自考生。”在很多人才招聘会上,看过小艳的求职简历,招聘人员就会扔出这句话。
关于高自考毕业证书获得者的工作待遇,国务院发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还专门规定,“非在职人员录用后,与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相同;在职人员的工资待遇低于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的,从获得毕业证书之日起,按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工资标准执行。”
那么,为什么有些用人单位会刻意拒绝自考生呢?
“虽然要视岗位来确定人选,但是我个人认为自考生的素质不如统招生。”一家全国知名制药企业北京办事处的负责人刘女士如此表示。她解释说:“大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书本,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带来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各种社团活动锻炼出来的本科生在能力上肯定跟自考生不同。”
一位从事过多年成人高考招生的高校工作人员认为,为了提高成人教育的吸引力,其办学形式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变化。“自考的大部分培养对象并不是在校学生,而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在职者,但我们在进行成人教育时,仍是套用普通本科教育模式。但成人教育并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因此,应该更多地注重实践知识的教授,立足于岗位教育,结合学生实际,传授给他们更多的在实际中用得上的知识。”
■ 延伸阅读
建立学习中心 完善自学服务体系
自学考试怎样进一步发展?近日,全国自学考试首届高层论坛在成都举行,专家建言,要在自考中建立学习中心。
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会长、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全国考委原副主任王明达,中国高教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高度肯定了自学考试制度25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做出的贡献。王明达提出,面对我国的高教规模迅速扩大,新农村建设、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自考在今后发展中,其形式、内容、专业设置上也都要满足社会需求。
对自学考试今后的发展,第一届全国考委主任、原国家教委党组书记何东昌建议,自考主管部门投资,由地方来建立一批助学中心,可以一个县建一个,城市中几个区建一个。他说,自考缺乏实践环节,在助学中心建立实验室,一些通用实验考生就可以轮流做。这样可能要花一笔钱,但是比办一个大学要省很多。助学中心还可以答疑,解答考生理论学习上的难点。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顾问、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潘懋元教授以及其他与会专家也一致认为,自考要建立自学考试服务支撑系统,建立学习网络和学习中心,努力探索与职业教育等普通高等教育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共同搭建终身教育的“立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