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时殷弘:“我是一个根本上受惠于中国和中国人民、因而理应为之好好服务的人”

学者,应当敢说实话和爱做实事

任何时代都不乏恭维者,而敢说实话、爱做实事的人才是进步的真正推动者,是真正忠诚于良心和民族国家的人。时殷弘教授被国内外誉为国关领域的个性学者,正因其观点独到,率真直言,特色鲜明。对于有时与某些舆论的反差,时殷弘教授淡然处之。他说“我这个人很少想到学问和真理以外的东西,愿意较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很顾及周围的声音。”

对于新任国务院参事,时殷弘教授更多地表达了一个学者的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我是大学教授,我的根本在治学。我将继续尽可能的保持我的学术性和独立性特征,同时记住我是一个根本上受惠于中国和中国人民、因而理应为之好好服务的人。独立性不是跟政府作对,不是标榜个人、自以为是、道德自负和拒绝求实,但也不是满足于每一次只是政府意愿和政策的单纯阐释者。所谓独立性,不是不忠实于国家的根本利益和伟大事业,而是从尊重客观真理和忠于民族国家的综合前提出发,独立思考较多,讲话比较坦率,无论写文章、教书、发表评论都是如此。”

“学者的角色和政策建言者的角色是可以兼有的”,他说,“作为学者,在这个角色领域内的责任就是要发表自己经过学理的思考得出的意见,否则学者的作用就没有达到。政策建言者也是如此,不过在学理之外还要更多地想到实践的需要和可行性。两种角色承担的是不同的责任,要妥善处理这两者的关系。”

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淡泊性格、学术眼界和治学要求,时殷弘教授对学生、特别是自己专门指导的学生要求颇高。时教授要求自己的研究生要具有必须的学问抱负。他说,对于一个具有起码素质——勤奋、严谨、基本功好——的学者来说,到后来能不能在学问上有大的成功,最关键的因素除去说不清楚的——包括智力和情感力两者——的“天分”之外,就是要有一个比较高的眼光和抱负。这种抱负,既非过分不切实际的好高骛远和执迷幻想,更非得过且过的庸俗心态,满足于单纯“过关”或以拾取学位“敲门砖”为限。

时殷弘教授心中对学者的定位颇高。“学者要高于专家,学者这个词里面不但包含着知识,本行的工作,还包含一种心怀和风格,一种必须有的思维和理想的宽度,一种做较高尚的人和做经典意义上的思想者的精神。”  

“大概,我还能超越专家的层次,去接近或者努力达到学者的层次。”时殷弘教授自我评价说。

(来源:人大新闻网)

[1]   [2]   [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