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殷弘:“我是一个根本上受惠于中国和中国人民、因而理应为之好好服务的人”
时殷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百度百科称其为中国当代一流国际政治学者。
在中国的国际政治研究界,时殷弘教授是被国内外媒体采访最多的学者之一,但这并不表明他大致只忙于“媒体亮相”而不足够地注重学术研究。在国内外国际政治学界,他的专业知名度甚至超过他的媒体知名度。
2011年2月17日,时殷弘教授被聘为国务院参事。作为大学的教授,获得了国务院参事这样一个具有殊荣的国家公职身份并非常见。对于这一身份,时殷弘教授表示,他非常感谢国家和有关部门、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对他的重视和信任。他说,我不是一个智囊,但“如果我关于当今中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的一些见解和主张能够引起政府的关注,那么我将非常高兴。无论政府通过什么形式来征求我的意见,我都将非常坦率、真诚的表达我最真实的想法。”
读书,首先是单纯的兴趣
时殷弘教授的办公室很简单,没有任何装饰,案头有不少书籍。用他学生的话讲,时老师的阅读量大得惊人,就读过的书的数量而言,他可能是国内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中间特别多的。
1968年底,读完初二时殷弘就下乡插队。在农村插队的八年里,时殷弘看了几乎所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著作,其中《资本论》第一卷读了三遍,第二卷读了二遍,第三卷读了一遍。他读了许多历史、政治及哲学书籍,还读了近乎所有可以搞到的中译本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完全通过自学大致掌握了英语阅读。时殷弘教授笑道,“可以说,我的知识主体在进入大学以前基本是通过自学取得的。”
1978年通过高考,时殷弘进入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一年半后提前攻读南大美国外交史硕士研究生, 1981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1985年至88年在职攻读国际关系史博士学位,1993年起担任南大国际关系史教授,1998年离开南大。时殷弘教授称,在南京大学的这17年对他的学术生涯非常重要。
“当时的南京不像北京那么热闹,非学术性的活动少,加上在南大获得和阅读国际关系相关的书籍有特殊的便利,所以只要自己愿意,就有很多时间读书。在离开南京以前我读过的国际关系专业书籍,应该可以算得上接近汗牛充栋。”时殷弘教授回忆道。
部分地得益于中青年时期相当巨大的阅读量,时殷弘教授在其研究生涯中如鱼得水,成果卓著。他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开始时主要研究战后美国外交史,此后主要研究国际战略理论、当代国际政治和中国对外政策,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不少是国内、有些甚至是国外都没有人做过或虽做过但有重要不足的。对于自己在学术上的贡献,时殷弘教授认为,“一是我的研究形成了一种逐渐被接受的系统的方法,连同一种逐渐被接受的思想风格。其次,在若干重大问题上,我提出了一些可以说是关于中国对外关系问题的新的重要观念。第三,我写了一批有学理价值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