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好人+平民
去年(指2011年,编者注),长篇力作《一句顶一万句》斩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再加上由他自己编剧、冯小刚(微博)执导的电影《温故1942》鸣锣开拍,致使刘震云在网上网下再次变成了明星。
好人加平民
刘震云一向低姿态,在他的作品中,总以“写字的小刘”自居。他几乎永远都穿件红T恤和没有一点形状的黄军裤,趿着拖鞋在东八里庄那片乱糟糟脏兮兮的地方溜达,和钉鞋的、卖杂碎汤的人一聊就是很长时间,给我的印象是好人加平民。
多年前,看见有学生守在农民日报社招待所楼道里,刘震云问:“你们是鲁院的学生吧?”学生局促地答:“是的。我父亲在这儿住了几天,现在要交钱,但是收钱的人不在,我们在等。”刘震云哦了一声,然后笑道:“人不在就不交了,哪儿有一直等着给交钱的,不就住了两天吗?你们回去吧,人来了我给说说。”两个学生感激涕零地走了。刘震云知道很多来北京求学的学子的清贫与艰辛,他用这种方式体谅着他们。
一次饭局,一个管辖东八里庄的片儿警,不断用赞美之词拍刘震云的马屁,同时又不无放肆地贬压另一位当时还不是很有名的青年作家。刘震云三番五次地制止片儿警:“你就别说了!”临走时,刘震云从桌上摸起一个打火机,塞进那个青年作家的手中,然后友善地拍了拍青年作家的肩,用鼓励的语气说:“好好写!”青年作家一脸的感动之色。
刘震云家装修好的房子,没几天就坏了,墙皮斑驳,狼藉呈显,刘震云太太有些生气,而刘震云却平静地安慰说:“你别生气了,要是不蒙我们,他们也赚不了钱啊!”言词间,尽是对装修工人的宽容。
不久前我的小说《漂在北京》出版,为了封底一句简短的推荐语“漂泊异乡是一种生存状态。张晴把这种状态的当下性写得独具一格”,刘震云花了5天时间琢磨,就为找一个不同的角度。
刘震云和家人
无论吃饭、说话、看电视,刘震云思想的轮子都在飞速运转,这从他的眼睛里能看出来。那一刻,他看上去作家的气质很浓。但对待亲人,他却始终保有真挚情意。
谈起和太太的相识,刘震云说:“太太是我北大时期的校友,都是河南老乡,假期一起坐火车回家,给了我表现自己的机会。本来是手上生皮炎,不得不贴胶布。她问我原因时,我就即兴创作了一个特不经意但绝对具有杀伤力的解释:‘嗨,拉小提琴拉的呗,在部队里咱当文艺兵。直到现在,梅姐还会给刘震云时不常来一句:“小刘啊,咱什么时候买把小提琴在家拉一拉呀?”
刘老师常常笑称自己在家里没什么地位,说太太和女儿都嫌他邋遢。
太太最初辞职选择做公益律师,身边所有人都反对,只有刘震云尊重她的选择。后来太太因为工作的极度艰辛得了抑郁症,刘震云立马放下手中的写作,全心全意陪伴太太左右,直至她康复。太太先后7次受到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接见,公益律师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记者问刘震云:“你觉得你太太怎么样?”刘震云自豪地回答说:“我觉得她很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