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成功之道

来 源:未知发表日期:2014-04-10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一个普通家庭的农家子弟,一并不超绝的资质,竟能成就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大乱,再造"中兴"的不世伟业,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是什么使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天资?还是努力?

  一、少年立志,目光远大

  在曾国藩20岁时,在刘元堂先生的栽培下,曾国藩痛下决心,毅然将原字伯涵改为涤生,按照他自己的解释是:告别旧我,走向新生之意。

  他又给自己定下了一条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他相信自己终有一天,如同云中展翅翱翔的孤凤一样不鸣则已,一鸣则引来九州震动;如同生长在深山中的巨材一样,有朝一日成为国家大厦的栋梁。

  二、为人处事,刚柔并济

  曾国藩一生三变,晚期开始学习黄老之学。老庄主张以柔克刚。“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曾国藩刚出道的时候,意气风发,有些咄咄逼人。而后经过大彻大悟,改弦易辙,用黄老之学修身养性,并形成他为人处事的秘诀“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以柔克刚是一种智慧,牙齿坚硬,舌头柔软,但笑道最后的还是舌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都是体现了柔的力量。

  所谓的“刚”,并不是指逞强好胜,而是一种克制自己的功夫。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无论在任何环境中都不违背天理,而且始终如一,不轻易改变,这才算是真正的“刚”。就是“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的老庄精神,正是为人处事的最高境界。 在建功立业的时候“刚挺”,而在争名夺利的时候就要谦退柔隐。湘军攻下南京后,曾国藩向朝廷报捷将自己的名字列于湖广总督官文之下,并一再声称,大功之成,实赖朝廷的指挥和诸官将的同心协力至于他们曾家兄弟全是仰赖天恩,得享其名,实是侥幸而来。只字不提一个“功”字,对李鸿章当然更是多多美言。这种以退为进的做法让曾国藩在官场地位更稳固。

  三、人在其位,当谋其政

  1、以身作则,居官严明

  曾国藩推崇孔子的学说。一贯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官场上,大多数人处理政务仅凭好恶感情用事,曾国藩对此深恶痛绝。他认为只有根据事情的情理来决定才能博得人们的信服,有利于社会发展。 2、戒骄戒躁,谦虚谨慎

  官宦之家,一是有权,二是有势,有权有势就少有顾忌,多有优越感,人一旦有了优越感,灾祸也就为期不远了。有了优越感,往往不大注意他人,不尊重他人。言谈举止中总有不可一世的感觉,时时处处都显示出高人一等的做派,久而久之,有意或者无意地养成了一种傲气。

  曾国藩认为,傲气太盛,说话太多,这两条是历代士大夫和近世官场导致灾祸的原因。

  所以,曾国藩为人谦虚谨慎,为官多年,无论是对上属,还是对幕僚,都谦虚待人,没有半点傲慢的样子。正是这种谦虚谨慎的美德,使曾国藩在官场上左右逢源,应对自如,从而使总处于不败之地。

  3、体察民情,体恤爱民

  曾国藩自己出生于湖南的一个普通家庭,他和湘乡农村有着广泛深刻的联系,他很了解农民的疾苦、愿望、请求。在咸丰元年,他向皇帝上了一份奏疏《备陈民间疾苦疏》,呈奏中,他提出民有三苦:一是银价太高,钱粮难交。二是盗贼太多,良民难以安身。三是冤案太多,百姓申冤难。 曾国藩向皇帝力陈这三项百姓的祸害,消除弊病是当务之急,尤其是盗贼太多,冤狱太多两项,要求皇帝反复告诫外省,务必想出改变的方法,严厉责令督抚。

  四、知人善任,用人唯才

  曾国藩认为人才“无人礼之,则弃于草野饥寒贱隶之中,有人求之,则足为国家腹心之用”。他常常告诫自己,不能因求全责备而埋没人才,而应看到别人一方面的长处,量才用人。他说:“衡量人才,只要有一方面可取就很不错了,不能因为对方有一点小缺点就嫌弃他不加重用,如果太过苛求,资质平庸的人反而能得到重用。”

  曾国藩招来的人才,并非都是全才,他们有的原来在家耕种农田,有的招自营伍,但是他们却都有各自的长处。在招来的人才中,有些人还曾犯过错,曾国藩不嫌不弃,多加鼓励劝他们痛改前非,为国立功。

  五、放开手脚,以诚相待

  以诚相待,可以得人心。此学问简单至极,但有人做起来,难于上蜀道。曾国藩把人心诚伪作为人的基本品格来认识,认为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和他交往,才有信誉可言。此为其一生必备的交际学问。

  凡是正话实话,尽可多说几句,久而久之,大家自然能了解你的心意。就是真话,也不妨多说几句。但是不可以攻击他人的隐私,尤其不能背后诋毁他人的短处。驭将之道,最可贵的是开诚布公,而不是玩弄权术。

  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交际的学问妙不可言只有做到的人才能知道其中潜在的力量是多么巨大!”所谓妙不可言,不是真的不可说,而是需要让明白人去说。不难排除,有些不善交际的笨拙手,根本不善于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甚至还可能毁掉已有的“关系网”,从而让自己身陷被动,高明的交际专家总是这样——“团结一切可能团结之人”,在最广的程度上赢得好人缘。曾国藩的交际学问是:放开手脚,坦诚相待,把陌生的力量变成朋友的力量。

  正因为这样,曾国藩组建了庞大的关系网,保证了以下两点:一、进可以随所欲为按自己的意志施政;二、退可以用来自保其身。

  六、以藏代露,以退为进

  古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忠臣亡。”

  在攻陷天京之后,曾国藩手中的权力几乎控制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而身居高位的他心里非常明白:自己手掌重权,军事实力过分强大,利则能以此立身,比则会招致杀身之祸。

  曾国藩洞彻往高必危的道理,担心历史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在平定太平天国后,他主动提出削减湘军,并常常游玩于秦淮河畔,以示及时行乐,并无雄心大志,从而使政敌不致再虎视眈眈,也乐的半生闲散,免受风摧晚年,可见,曾国藩在功高震主的情况下能保全性命,保全名节,其为官智慧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七、修生养性,淡泊名利

  一个人受到世人的敬仰,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修为。曾国藩把自身的修为同“修身,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并处理得有条不紊,这正是他为人处事的过人之处。

  曾国藩说,知己之过失,承认它并且改正它,毫无吝惜之

  心,这是最难的。豪杰之所以是豪杰,圣贤之所以是圣贤,就在这里。磊落过人,能过此一关,寸心便异常安乐,省得多少纠葛,省得多少遮掩,还有那修饰装点的丑态。

  曾国藩还提出了修生的三十六字决:智、勤、慎、恒、专、熟、裕、静、淡、暇、松、明、实、硬、俭、重、廉、忠、仁、诚、敬、恕、和、谦、挺、辣、变、悔、耐、忍、退、缓、滑、展、浑、圆。

  曾国藩主张的“平淡”意在告诉人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让自己的心灵被毫无节制的私欲所控制,一定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免受俗物所困,让自己安然生活,而后才能达到坦坦荡荡,无私无欲的境界。

本文关键字:曾国藩 励志故事 成功之道


重要提示

1、报名前,应认真阅读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入学指南,充分了解我校网络教育的办学模式,并愿意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努力完成学业。
2、报名表一经确认,将随成绩等进入学生档案,你需要对本报名表所填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3、如同时报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须分别填写学历教育报名表和非学历教育报名表。

学历教育报名 非学历教育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