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把"大学"办到农家门口 农民免费上大学

2009年3月14日    党波涛     中国教育报

  本报讯(通讯员 党波涛)前不久,湖北秭归县泄滩乡棋盘岭村出台了一份发展规划:村里要发展养猪—沼气—果树立体开发的现代农业,鼓励农户规模发展养殖业。与此同时,在该村统一规划的集中居民点里,已有30%的农户建起了小洋楼。 

  棋盘岭村出现的新变化与华中师范大学新农学院不无关系,该村党支部书记汪洪银是新农学院培养的“不离土、不脱产”的大学生村干部,村里的“发展大计”是汪洪银学习了城乡建设、社区实务等课程后产生的想法。

  2006年,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华中师范大学利用该校“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学术和人才优势,与继续教育学院联合成立创办了华中师范大学新农学院,以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上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留得下”的带头人为办学方针,开始了从“理论务农”向“教育务农”的探索。

  成立伊始,新农学院与湖北省政府合作启动“一个贫困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项目,免费在湖北省农村地区培养基层村干部。“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要靠大批新型农民,要靠高素质的农村干部。而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途径,为此,我们提出‘让农民在自己的家门口就可以上大学’的理念,通过设置符合农村需求的专业和课程,培养能够带领农民致富的‘永久牌’干部。”新农学院院长徐勇教授对记者说。

  新农学院组织专家学者专门为农民编写《城乡社区建设概论》、《现代农村经营管理与案例》、《城乡社会工作》等一套新农村干部培训教材,而且还积极申请、设置了为农村干部量身定做的“城乡社区建设与管理”这一大专自考专业。

  为了使大学生村干部学习、工作、农活“三不误”,新农学院采取了灵活的办学模式,建立了以“集中面授、分散自学、自办自考、学分管理”为特点的3年制自办自考助学方式,新农学院联合地方职校成立分院或依托有空闲教室的县委党校作为教学点,每年1月、4月、7月、10月四次考试前在分院或教学点集中学习半个月,由新农学院安排一批知名教授为学员上课。每教完一门课程就组织一次考试,12门课程全部合格且累计达到75个学分的学员,即可获得华中师范大学自考大专文凭。来自五峰县偏远山村白鹿庄村的大学生村主任向雷说:“如今我们农民不需要进城就能够免费上大学,并且能取得正规的学历文凭,这是我们祖祖辈辈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截至目前,新农学院已经在宜昌、仙桃成立两个校区,在宜昌市秭归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等地设立了5个教学点,已经有900多名农村干部成为正式学员,接受了相关课程的培训和学习。

  “把大学办到农民家门口”、自考助学的培养模式受到了村干部的热烈欢迎。向雷告诉记者:“新农学院开设的课程非常实用,通过学习计算机应用,我会上网查找致富信息了,组织村里126户农民成立了蔬菜协会,由于信息更畅、销路更好,去年人均收入提高1500元。”

  秭归县扶贫办副主任鲁卫华说,新农学院对农村在职干部进行“不脱产、不离土”的免费培训,对农村非常实用。秭归县几个发展较快的贫困村,在相当程度上都得益于在新农学院学到的农村建设管理知识。井冈山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小三也认为,华中师大新农学院实施“一个贫困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项目,农村干部和村级后备干部利用农闲时节在当地免费集中学习,成绩合格者将获得国家承认的“城乡社区建设与管理”专业大专学历。这种“将大学办到农家门口”的培养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本文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