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 学习的革命
本报记者 杨阳 2007年11月08日 海峡都市报社
1996年,全中国都在流行一本书——《学习的革命》,其中文版印数超过了1000万册。而时代演进到今天,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又一次学习的革命呼之欲出。11月3日至4日,在北京进行的“中文网志年会”上,众多新近创办的网站集中展示,记者了解到,其中有不少网站都围绕“学习”做文章,在家学习、网络学习、自主学习,已经通过网络有了深厚的基础——
一个网络学习者的一天
假设我是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我希望我的周末这样过:早上8点,和平常一样醒来,打开电脑登录麻省理工学院在线学习的网站( www.myoops.org/ocw/ )找到之前选择的课程——投资学进行学习。
接着,按照提纲列的参考资料表,登录万方数据库或者外文数据库寻找并且阅读,不理解的地方提几个问题,把问题在饭否网上编辑成微博客,这样我在网上的“同学”可以一起讨论。
下午,收到了几个“同学”的看法,基本上理解了外文资料,开始着手翻译,终于在晚餐前翻译完毕,并且放到译言网上。
晚餐过后,在译言的评论栏里已经看到几条评论,在线讨论,又认识了几位同样学习目的的网友,相约成为“同学”……
怎样进行网络学习?
新玩意儿Twitter:建立一个学习小组
“在暖洋洋的图书馆里学习。我的大学最后的学习时光。”1分钟前,网友咕噜兜通过手机上网发布了这条消息,随即,订阅了咕噜兜消息的其他用户就能从网上、手机上看到咕噜兜的最新留言。
咕噜兜用的工具叫做Twitter,这是今年年初开始在国内逐渐应用的,用户通过网络、即时通讯软件、手机等方式,把短小的消息发布到网上,而关注这个用户的其他人就能很快很方便地了解到发信息的用户正在干什么。因为每条信息的字数限定为140个字,所以被称为微博客或者微型博客。
目前,国内已经有饭否、叽歪、做啥等多个“微博客”网站出现。微博客的活力首先源于其便捷的发布、接收,以饭否为例,如果成功进行了注册和绑定,用户改动了QQ或者MSN的签名档,饭否立即反应,这个用户在饭否建立的“微博客”会立刻增加一条消息,内容就是新的签名档。除了QQ、MSN等,用户更可以直接上饭否网增加内容,或者通过手机发送短信、彩信到特定的号码,实现“微博客”的更新。
对于自己喜爱的“微博客”的作者,用户还可以订阅作者的写作内容,作者一有更新,系统就会通过短信等方式提醒订阅者,因此,北师大的张怀浩就想到了做一个迷你学习社区。
张怀浩认为,迷你学习社区应该有固定的人群,固定的兴趣所在,以及存在一定的规则,最重要的一点是及时分享自己对于一些事情或事物的感触,包括生活的感悟、学习中遇到的好句子、自己对学习的体会和发现、其他能够促进学习和交流的东西。通过及时的联络,一个“学习小组”的成员就能相互了解对方的学习进度和心得,相互更好沟通。
□链接
1.饭否:fanfou.com
2.叽歪:jiwai.de
3.做啥:zuosa.com
4.巴布:www.buboo.tw
网络百科全书:容量为传统百科全书的20倍
潘海东来自“互动网”,这个自称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的站点共收录了150万个词条,20.2亿文字,由25万用户共同创造。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中国大百科全书》共收7.8万个词条,计1.26亿字。
潘海东说,这些词条都是网友上传的。当然,上传的词条不可能每一条都是正确的,因此,大部分的词条都经过多个用户的更正、修补,从2005年7月上线到现在,共有150万个词条,共经过500万次的协作修改,也就相当于每个词条都经过3.3次的修改,而且,这个修改还在不停的进行中,使这个百科全书更加准确,用户可以看到其他用户对该词条进行的各种补充。当然,百科全书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其他用户使用。
和传统的纸质百科全书另一个不同的地方在于,“互动网”可以区分不同词条的性质分别推荐给不同的用户。如
“焦点词条”主要收集当今讨论的热门词条,比如第二届亚洲室内运动会、嫦娥一号、《士兵突击》等,网站相当于起了一个词语收集者的作用。同时,用户可以加入不同的组别,有“电脑爱好者”、“电影之家”等等,相同爱好的人可以在小组内更加有针对性地交流心得,对词条加以评论。
□链接
1.互动网www.hoodong.com
2.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3.和讯百科:wiki.hexun.com
翻译外国资料:获得更多有效信息
“中文网页的资源其实很少。”来自译言网的张雷说。
张雷举了个例子,同样在百度和谷歌分别用中文和英文输入“乳腺癌”三个字,英文搜索结果是中文的10倍,而且中文的还有很多都是转贴的,资源少得可怜。
“乳腺癌的发病率是七分之一,我们常说七大姑八大姨,每个人身边都有可能有一个亲近的女性患乳腺癌,但是关于乳腺癌的信息如此缺乏,中文网络亟须从国外引进新的内容。”类似这样的感慨有很多,张雷于是在去年12月参与创建了“译言”网,专门翻译国外优秀的科技、社会、经济的报道,大大方便了中文用户获取相关信息。
目前,译言已经有了500多位译者这样一个团队,翻译的语言有英文、日文,已经成为今年最热门的网站之一。
除了译者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翻译外,译言还设立了“我们的发现”——用户如果发现一篇很好的外文文章,想要让译言的译者进行翻译,就可以把原文贴在这个栏目内,接着,其他用户可以投票,票数多者越受瞩目,而被翻译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强了。
根据翻译内容的不同,译言分了不同的组,有文学、创业、古典音乐、医疗等小组,也根据来源的不同分了《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等小组,以方便用户。
□链接
1.译言www.yeeyan.com
2.我们需要的是钱不是艺术:www.we-need-money-not-art.com
3.BLOG中文翻译:chn.blogbeta.com
□对话
庄秀丽
未来的学习在于创造知识
庄秀丽,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师,研究领域为网络发展所引发的学习变革,作为演讲嘉宾出席本次年会。(以下简称:庄)
记:《学习的革命》十多年前轰动一时,而到了网络时代的21世纪,学习方式发生了怎样变化?
庄:21世纪和20世纪相比,最大的变化体现在互联网上,这对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源头就是网络的出现让人类的知识能够互联互通。互联网经过10年快速发展,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每个学习者都可以创造新的东西。未来的学习,不应该是由老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这只是在复制前人的知识,我们需要做的,是主动思考,将个体纳入组织,不断去创造知识、构建知识,而这通过网络都是可以实现的。
记: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在现实过程中经常为了技术而技术,效果反不如以前。
庄:技术只是为教学提供了可行的条件,而如何有效地用到教学中去,要看教师的水平。网络的发展非常快,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处在一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并不一定比学生高明,多媒体的教学目前还需要摸索,并不是说我用了多媒体,就能有一个互动的过程。其实,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的是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比如像百科全书这样,大家积累出来的东西,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记:对于普通网络用户而言,网络这么大,如何在网络中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
庄:每个人都是要学习的。最主要一个就是要目标明确,自己要找什么、学什么,心里要确定下来。第二个就是对技术的了解程度,实际上对于网络熟悉程度不同的人,理解网络工具也是不一样。就拿网络百科全书来说,做百科全书的那些人内部争吵得很厉害,而不太用的人就很难看出。所以,新的网络环境,对用户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般的网民应即时跟进技术的发展,才能高效地学到自己想要学的知识。
陈堃
陈堃,厦门大学法语系大三学生,参加本次中文网志年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是“益学会”的成员。(以下简称“陈”)
益学会是一个翻译介绍国外教育资源的网站,成员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除了陈堃,最小的还是天津的一名大一学生,而福州本土著名博客小容也是益学会团队成员之一。
和益学会结缘,陈堃说非常巧合,一年前一次在网上搜法语词典的材料,意外联络上了Fire-fox(火狐,一款流行的浏览器,类似IE)一个插件的作者,这个作者是个旅法华人,一番辗转之后便与益学会联系上,陈堃于是热衷于益学会传播知识的模式。
记:你作为一个学外语的学生,为什么参与到教育类项目中来?
陈:知识无国界,我们要创造一个更适合于学习的环境。从个人角度,不是说非得是教育工作者才能做,我看过很多国外的博客,曾经看到过菲律宾一个9岁的小女孩写的博客,写自己怎么学习RSS,这篇博客质量很高,非常适合于向普通大众介绍RSS,这样的博客肯定要翻译过来。
记:益学会提供的平台目前有哪些可供老百姓使用的内容?
陈:我们立足于三点:资讯、实践和社区。资讯是我们翻译国外优秀的学习资源,包括了很多的学科;实践建立在资讯的基础上,开展一些子项目,比如新课标开始实施,我们会跟一线的老师沟通,建立一个平台供乐于讨论这个话题的用户进行沟通。而社区则完全基于互联网用户,目前还只是一个愿景。
记:那么益学会以后的发展是侧重服务教育工作者还是服务大众的学习?
陈:肯定是后者。我们一直在倡导,每个人都应该自主地去学习。但是,自主学习需要工具,用什么工具?当然是网络的工具,我一年多前开始写博客,关注新的网络动向,我是一个上网很疯狂的人,不是用电脑上网就是用手机上网,写博客也一直坚持到现在,目的就是追踪最新的网络学习的发展动态和资源,壮大益学会的服务内容。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