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专家解读高考改革如何看待高考模式之变

2006 年 10 月 17 日     人民日报  

  近年来,高考改革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在小范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高考改革终于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前不久,教育部批准了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 4 个省区 2007 年高考改革新方案,江苏省 2008 年高考改革新方案也已上报教育部,目前正在等待批复。

  与此同时,针对已经确定方案的 4 省区,教育部日前出台了新的高考大纲,对高考考什么、怎样考等问题进行了原则性的界定。这意味着,沿袭多年的高考制度将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

  高考改革将往哪个方向去?如何看待高考模式之变?带着读者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几位权威专家。尽管他们的意见有不同之处,但普遍认为,高考新方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教育理念上的调整。高考模式之变的背后,核心是育人模式的变革,是“要培养和选拔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考试怎么改?  

  承接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高考新方案的出台,不仅关系到新课改省区明年、后年的高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今后高考的走向。”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开门见山。  

  据介绍, 2004 年,山东、宁夏、广东、海南 4 省区作为全国首批实验区启动了高中新课程改革。明年,这 4 个省区的高三学生将作为接受新课程教育的第一批考生走进高考考场。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广,参加新课程改革的省区市逐年增加。 2005 年新增江苏, 2006 年又增加了天津、浙江、福建、安徽和辽宁 5 个省市。到目前为止,共有 10 个省区市参加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涉及的考生大幅度增加,高考改革自然被提上议事日程。  

  戴家干认为,与现行的教育大纲不同,新课程改革更加突出素质教育,提出了多样性、选择性的课程设计原则,除了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加强调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发展,注重道德、价值观的教育,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这些新的教育观念,对沿袭多年的高考制度提出了挑战。与此相应,高考新方案强调多样化、选择性和探究性,注重考查考生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考试结果如何呈现?这是人们关心的又一个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教授认为,在大规模的考试中,笔试仍是主要形式,因此,“如何通过笔试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这是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甚至制度设计才有可能做到的。“考试结果如何呈现”看上去是个技术问题,实质上蕴涵着重要的教育思想。“比如,一门科目总分 100 分,甲学生得 85 分,乙学生得 82 分,我们有多大的把握说甲的水平一定高于乙?几门课相加,以一分之差定高低,其弊病可想而知。从这个意义上讲,江苏的高考方案敢于将理、化、生、史、地、政等科目的考试成绩用等级来表达,是智慧,更是勇气。”  

  刘坚说,分分计较对民族、国家和学生意味着什么,人们有目共睹!不科学的东西就要竭力革除,国家才有希望。我们应该为这种改革鼓与呼。  

  招生如何变?  

  一元变多元诚信最关键  

  山东、宁夏、广东、海南、江苏 5 省区的新高考方案中,都把综合素质评定列入其中,考生的综合素质评定将被记入电子档案,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许多人担心:综合素质评定会不会变成暗箱操作,怎样才能避免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现象?  

  刘坚认为,“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结果作为高等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是 5 省区高考改革方案的一个重要亮点,也是热点、难点。只有选材标准从一元变为多元,才能促进学生向着全面、健康、生动活泼主动的方向发展,才能富有个性、富有创造性、富有社会责任感。可以说,这是高考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衡量高考改革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志。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通过程序文明和制度建设,使这项改革做到公平、公正。  

  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应书增认为,综合素质评定作为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这是完善考生评价体系、避免把考试分数作为录取的唯一尺度的重要举措。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全社会的诚信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人们的社会诚信度还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因此,“我担心个别地方提供的综合素质评价没有区分度,在录取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专家们认为,高考改革关系一代人、几代人的命运,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改革要积极而稳妥地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声音,需要引导而不是从众媚众,需要疏导而不是因噎废食。特别是在应试文化的背景下,高考改革期待人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以宽容的态度接纳,以乐观的态度支持。

本文关键字:专家 解读 高考 改革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