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国际化问题的探讨

  【摘要】:

  会计是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处理经济业务的方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采用国际上公认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使之会计行为 相互协调、规范和统一,是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这样做不仅可以降低跨地区融资成本,扩大投资者和融资者的选择范围,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和可比性,而且可 以减少跨国公司的会计成本,降低会计协调费用,为全球所有企业建立公平、统一的会计环境,促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更好地服务国内和国际资本市 场。

  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将可以全面平等的参与国际竞争,但是我们的市场经济之路毕竟只有短短三十年时间,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经验还相对匮乏!因此 我们迫切需要了解参与国际竞争的规则,实现与国际规则的融合。本文通过对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关于如何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 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会计、会计准则、国际化

  【正文】:

  2008年底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各国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必须加强各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改革与完善现行的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统一和规范处理国际间经济业务的会计准则,才能使世界经济得以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会计国际化概述

  各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都不尽相同,在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日益深入的大背景下,使其统一化、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体,要融入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实现自身会计的国际化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跨国经营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需要。

  (一)会计国际化含义

  会计领域中的国际化行为,会计界常简称为会计国际化,它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 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亦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注1)

  会计国际化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通过求同存异,更好地促进交流;第二阶段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可能减少国与国 之间的差异,通过一定的途径寻求出共同认可的一致内容,使会计工作准则在国际间具有可比性、同质性;第三阶段是实行全球一体化、统一化,完全消除国家之间 会计准则的差异。(注2)

  (二)会计国际化的必要性

  1.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和经济国际化发展客观要求会计国际化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加入WTO近十年之后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GDP总量已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但也应该清楚的认识 到我们的人均GDP仅排全球105位。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加强国际交往、国际合作。特别是在会计标准在主要方面必须与国际惯例相协 调。

  2.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需要会计国际化

  目前,我国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信息资料失真问题严重。通过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来规范和指导我国的会计实务,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3.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发展需要会计国际化

  随着我国加入WTO五年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将逐步而全面的放开资本市场,这样不仅本国企业可以走出去,外国企业也将被请进来,因此我们必须加快 会计的国际化进程,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国际性和透明度,降低国际投融资成本,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我国国际投融资和吸引外资的能力。

  4.增强我国会计监管水平需要会计国际化

  会计监管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运行的重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会计国际化可以使我国立足于本国实际,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和 方法,制定即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应当前国情的会计规范,进而指导我国的会计实务工作,使我国的会计规范和实务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三)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与现状

  会计国际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会计准则国际化。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客观地讲,我国在会计准则 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但中国政府在会计准则国际化方面一直保持着极高的 支持力度,并积极推动国内的会计准则与国际的接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已于2005 年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同时国家财政部对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也制定了时间表:

  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开始实施;

  2008年,新准则的实施范围将扩大到中央国有企业和在华外资企业;

  2009年,进一步扩大新准则实施范围,目标是用三年左右时间使中国的大中型企业全面实施新准则体系。(注3)

  新会计准则吸纳了国际投资者所熟悉的会计原则,这将使投资者更加信任中国资本市场和财务报告,也将进一步刺激国内和国际资本投资,对加快我国会计化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 国际协调问题

  1.国内外会计体系差异问题

  在会计日益国际化的大趋势面前,建立统一的以会计准则为核心内容的会计规范体系是必然要求。但是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和法律体系,所 以形成了不同的会计体系。目前我国会计规范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政府在会计规范制定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形成 了较为典型的既有准则,又有制度的立法会计模式,而且多数会计规范具有统一性、强制性特点。这是由中国现实特点决定的,因为我国幅员辽阔,会计人员众多, 素质参差不齐,而准则更多的需要依靠主观判断,每个人对准则的理解就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需要操作性更强的制度作指导。而占世界经济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会 计规范则基本由民间职业团体制定,以会计准则为主,政府很少干预,从而形成了协会会计模式,会计规范的灵活性、可选择性较为明显。会计职业团体权威性很 高。

  2.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不同问题

  经济模式、社会体制、发展程度等各方面的差异对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畅通形成了巨大障碍。单从时间上来看,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才只能短短的三十年时 间,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已有上百年的时间;其次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而占世界经济主导地位的发达 国家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西方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奉行的是在相对完善的法律及制度框架下完全自由,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

  3.教育体制与文化差异问题

  文化根源对会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文化取向影响着该地区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过程和方向。可以说文化差异、教育水平和专 业教育状况对会计实务有着重要的影响。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以其亲身体会讲到:“西南联大教会了我严谨,西方教会了我创新”。我国的会计教育方式是一种 专业教育、接受式学习。这种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形成,不利于能力的形成,不利于突破思维和创新。而西方教育是通识教育,体验式学习。这种方式有利于能力的形 成,不利于知识的形成,不擅长考试。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也普遍较高,所以能培养出素质相对较高会计人员。相比之下,我国受教育的专业人员的数量和 结构都与西方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当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由于教育模式的单一和理论知识的缺乏导致高素质、高层次的会计人才仍十分缺乏。

  (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问题

  1.会计准则盲目照搬可能损害国家及企业的利益

  有些激进的观点认为,应该积极抓住加入WTO这一历史机遇,尽快按国际惯例修订国内的相关的会计准则,甚至可以完全照搬现有的国际会计准则,这 样不仅可以节省费用,节约时间,同时可促进和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但事实上这是一种脱离国情的说法,是不可取的,存在着损害国家利益的巨大风险。比如关于 《关联方披露》中关于国有企业的处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同受国家控制的企业也应作为关联方予以披露,而中国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国有企业是整 个国民经济的命脉,虽然经过了股份制改革,但国家依然占据绝对控股地位,其经济规模之大,关联之繁复令该豁免条款的取消完全无法操作。因此我国对国有企业 之间的关联方关系的确定仍延续目前的规定,即国有企业之间只有当存在投资纽带或者其他实质性控制关系时才认定为存在关联方关系。

  2.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口径不统一,会计信息可比性较低

  国际间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乃至会计环境的差异,都会对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产生影响。所谓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就是由国际计准则理事会或某一国家 的受权部门制定统一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要求所有企业对于相同或类似的交易或事项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以此来规范具体的会计行为。由于国际会计准则 和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差异,对于同一类型的交易与事项往往会提出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比如:有关资产减值的规定方面,差异主要体现在资产减值能否转 回的问题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AS36可以转回,中国新准则明确规定了“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某些差别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 争得能力,也使外国投资者对我们企业无法全面正确的了解,对想要获得国际资本支持的本国企业来说十分不利。

  3.与会计准则相关的基础制度跟不上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步伐

  自从我们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制定和规范本国会计准则方面十分注意借鉴和吸收国际会计准则。然而这些准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时总是会打折扣,这是 为什么呢?其实造成这种局面既有管理制度不健全方面的原因,也有基础法律结构不完善的原因。首先我国还是一个年轻的市场经济体,市场经济环境相对发达国家 还不够成熟,其次是对企业信息披露缺乏有效监管、对虚假陈述的法律责任惩治不力、公司治理力度不强以及国内会计市场发展刚刚起步等等。这就导致一个制定得 再好、再完善的会计准则,也会由于难以执行或者得不到有效执行,而成了废纸一张,会计准则国际化更成为一句空话。

  三、应对会计国际化进程问题的对策

  (一)我国会计国际协调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1.会计体系的规范统一

  对于如何做好会计国际化方面的工作,各方虽有不同见解,但一致认为:中国面临的自身所特有的状况是绝对不应被忽视的,应在完善会计国家化的前提 下,在协商、共赢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会计国际化。而基础就是会计体系的国家化建设,也就是对自身内部会计体系的规范统一。我国政府正是在“先内部统一,后外 部协调”思想的指导下,授权财政部负责并陆续制定了《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等三部会计制度,由这三种并行的基本制度 构成了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同时为了弥补统一会计制度不能兼顾各行业特点的缺陷,国家财政部又针对某个特定行业的特点,制定了会计核算办法,对企业会计制 度做了补充。总之,一个国家会计体系的规范实际上是对法律体系的规范,这是影响到一个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绝不可急于求成,应逐步地、全方位、多角度协调 并最终达成尽可能地规范统一。

  2.在国际组织框架下处理争议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会计的国内外差异,因为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对会计人员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对会计 模式系统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这就导致了在国际间的经济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此时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评判机构和评判标准对于问 题的解决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已于1998年5月正式加入了旨在向公众披露明晰性和可比性的财务报告;制订高质量、易理解和具可行性的国际会计准则;促进国际会计的协调 的国际计准则理事会(IASB)[前身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旨在以统一的标准发展和提高世界范围的会计专业,促进国际范围内的会计协调的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

  2009年11月,在中国的倡议组织下,又成立了旨在提高本地区财务报告准则的一致性和可比性,确保本地区各国家和地区的公众利益,提升财务报 告信息质量的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AOSSG)。该组织成员包括了亚洲、大洋洲的21个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AAOSSG作为世界 经济增长最快地区的一个协会组织,其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本地区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中增加话语权,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更加重视本地区的情况和建议,为本地区 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组织内各成员国在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趋同时,最大程度反映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维护自身的基本权利。

  同样在国际贸易领域,我国已于2001年末加入了以促进公平竞争,致力于建立开放、公平、无扭曲竞争的“自由贸易”环境和规则的世界贸易组织(WTO),这就使中国在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国际经济贸易和国际投融资过程中能够不因社会制度的差异而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3.探索教育方式转变,加快人才培养

  首先要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一些高校已经从传统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变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责权利应对,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纯英文教学等 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各种结算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演收款单位、付款单位、收款单位结算行、付款单 位结算行,通过模拟整个结算过程使学生掌握各种结算方法。而随着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会计准则的学习也成为了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我们在教育 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会计教学的国际化,并不是简单地对会计准则的条文死记硬背,而应当在分析国际会计准则背后所包含的原理和理念基础上进行理解记忆。

  其次要全面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和执行水平,推动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联合。要努力提高国内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术与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执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准靠拢。

  同时要加快培养适应会计国际化发展的会计人才,特别是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应确立“分阶段、分层次、终身制”教育目标。所谓“分阶段”,就是 分不同的学历教育阶段,树立不同的培养目标。从目前来看,会计的学历主要有专科(包括高职)、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不同阶段。所谓“分层次”, 主要是在同一学历阶段,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能力、素质创造不同的学习实践机会,让他们根据自身特别选择自己的成长方向,或者成为适应现实社会的应用型人 才;或者通过更进一步的学习成为教育理论、科学研究方面的研究型人才。所谓“终身制” 是指在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停发展的社会,作为会计人员为适应自己的岗位要求而不断的主动的去学习掌握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自觉的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为社 会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比如江苏省常熟市财政局为了贯彻国家“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政策,针对在职财会人员白天工作繁忙的特点,同时结合本地区实 际,在常熟市教师进修学校和中华会计函授常熟站开设了晚间、周末培训班,对于交通不便的学员采用网络自学、乡镇设点集中授课等方式,为广大学员接受会计再 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1.根据本国国情,建立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学科体系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始终坚持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互动原则。同时也主张: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实现其 高质量、权威性和全球公认性,必须充分考虑各国的实际情况。这是因为由于各国的具体国情都不尽相同,所以导致在会计处理的原则和方法的适用性也有所不同。 会计准则作为处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依据,在不同环境的影响下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而会计信息作为决策参考的重要依据,任何数据上的改变都将会导致 国家或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损。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实行的是与西方不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决定了中国的会计发展只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 况,循序渐进,在发展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持续保持其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协调一致。与此同时,中国也密切关注着国际计准则理事会 (IASB)相关会计准则的重大修改和制定工作,第一时间组织会计理论和实务界专家等组成项目组,结合中国的实际开展深入研究,,制定修改本国的会计准 则,确保本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协调一致。

  2.加快实现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统一

  2006年,中国建成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G20)峰会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着力提升会计信息透明度,将会计准则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际计准则理事会 (IASB)作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机构,采取了系列重要举措提高计准则质量。在此背景下,中国响应G20 和FSB 倡议,在现有基础上发布了旨在实现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中国企业会计准 则将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持续趋同的时间安排与IASB的进度保持同步,争取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相关项目的修订工 作,同时开展必要的宣传培训,确保所有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掌握相关计准则的变化,并得到有效应用。(注4)因此,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过程,及时向IASB反馈我国意见,有利于IASB尽早和充分考虑我国情况,切实维护我国企业利益。

  3.强化与会计准则相关的法规制度建设

  当前的会计准则日益繁琐,但制度的繁琐而无效反而会带来更多的漏洞,导致最为根本的程序被屡屡突破。从国际能源巨头“安然公司破产案”,到国内 上市公司“银广夏案”,无一不是利用监管漏洞,通过粉饰财务报表的方式来达到欺骗社会和投资者得目的。所以如何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标准执行监督机制十 分重要,也是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首先,我们要加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它是贯彻落实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前提,包括:建立并完善会计核算工作制度、建立并完善抽核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从制度上杜绝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我国在2006年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委成立了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2008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由此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成。

  其次,要加强外部监管,发挥国家审计机关、部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监督作用。《刑法》应尽快增设打击会计违法性的相关条款,从严惩罚,使违背职业道德的风险责任大大超过预期报酬,从法律上遏制从业人员的投机想法。

  最后,要加强公共监督和从业人员法制教育,舆论代表了广大群众的一种意识,情感和价值取向,能给会计执业者以某种荣誉感或耻辱感。法制教育可以提高从业者对法律的了解,从思想上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

  总之,只有不断强化相关的法规制度建设,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和社会诚信制度等配套制度,会计规范才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会计国际化虽然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国际化并不表示同质化,只有在保证自身特点的前提下,才能保持同业界主流理论 的协调趋同。因为会计作为经济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某一地区的经济特征,对经济活动起着核算和监督的作用。所以会计的国际化过程实际上是整 个社会经济活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过程。而所谓的国际惯例的形成实际上是在利益各方相互角力,逐步协商的过程中形成的,既是利益之争,也是实力体现。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只是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但为了本国的利益,在促进会计标准与相关国际会计准则或国际惯例协调一致的过程中, 决不能不加区分地照搬国际上那些业已形成的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随着别人的节奏跳舞,而应立足于本国的实际,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一方面不断加强与完善自身 内部相关法律法规、教育体制的建设,进一步做好监督考核、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在参与国际新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所具备的实力, 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以增强我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主导地位,为自己争得更多地利益。

  引文注释:

  (注1)陈文洁 巩方舟:《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新会计,2009.1,第7页。

  (注2)陈文洁 巩方舟:《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新会计,2009.1,第7页。

  (注3)qlzy1:《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时间与阶段》,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914/22/233632_5976403.shtml。

  (注4)财政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2010-4-1。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 2010-4-1。

  2.史雪璟:《我国会计国际化策略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年12月(总第335期)。

  3. 马玉芳:《浅谈职业判断能力与会计信息质量》,财经界,2008年第1期(下)。

  4.闫春艳:《试论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协调》,财会研究,2006年12月第4期。

  5. 蔡俏 张丽:《我国会计国际化必要性》,辽宁经济,2004年7期。

  6. 张海燕:《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问题初探》,中国科技博览2009第17期。

  7. 陈文洁 巩方舟:《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新会计,2009.1。

  8. 汪祥耀等:《中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比较》,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