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怎样才能造就中国的思想家

当然,从现实情况来看,要造就出时代需要的思想家,需要突破很多桎棝,以求形成适宜思想家生长的社会环境。比如,社会管理理念、方式和水平要实现突破。中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的文化传统不同,现行的政治体制和思想运行模式也不同。中国的专家学者大多在体制内,既然在体制内就要接受体制的规范,这原本没有什么不妥,但体制如果僵化了,就会导致专家学者难以放飞思想。比如,一种新思想产生出来,如果管理者总将其与既有思想对照,不重合即为逾矩,即强制修正,思想走不远。所以,管理者与思想者之间寻找一种平衡,遵循一种规律,极其重要。管理者要站到更高的思想层面判断问题,要为体制内学者提供不低于体制外学者的思想空间,否则就等于把话语权拱手相让,更遑论引导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前进的伟大思想家及其思想。具体一点讲,任何思想产生出来,都会对既有的思想产生冲击,如果没有包容和更高的思想境界,总是“对表”,也就不可能产生新思想、新理论。所以说,社会有多宽容,思想就能走多远。这已经为改革开放30年来实践所证明,更由人类文明的发展所证明。

或者还可以这样说,社会管理者一般都不喜欢与自己的意志相左的思想存在,这是通律。因为掌握公权力的人更重视的是现实功效,未经证实的东西再好都不具有吸引力,就如孔孟思想最初在列国并没有得到霸主的认同一样,当时最需要的是开疆拓土的军事家和纵横家,而不是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才能实现的道德家。所以,哪怕思想者的思想在初衷和结果上都有利于执政,结果都不那么受欢迎。再加上社会管理层更希望“只帮忙,不添乱”。这就决定了,只要思想与现实发生某种程度的冲撞,哪怕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也会受到抑制。这就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宁可后来为思想家平反,也在特殊情况下扼杀之。公允地讲,对那些思想走得过远的人,特别是给社会带来震荡者以当头棒喝,是管理社会的需要,这便决定了理论工作者必须有勇气和牺牲精神,只要确立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效力的价值追求,就应当坚定前行。

中国人不缺智慧,但缺少支撑智慧放射光芒的社会条件。

(来源: 新浪博客 作者: 公方彬)

 

[1]   [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