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造就中国的思想家
自从钱学森之问产生出来,我们社会就增强了对大师或思想家的呼唤,甚至有网友注册“刘亚洲破解钱学森之问”诸如此类的网名。怎样才能产生或造就引领民族前行的大思想家?这的确是一个重大的现实命题。
呼唤思想家必须弄清思想家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动因。随着科学与社会的发展进步,较早以前世界就超越了由百科全书式人物来引领社会,只不过中国因封闭落后,没能跟上世界的进步节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观念行为因科技进步而改变,逐步感受到“知识就是力量”向思想才是力量的转变,理解到网络可以快捷地给我们提供海量知识、信息,但无论如何不能自动产生思想。特别是中国与世界的巨大变化,直接导致我们对理论的巨大渴求,导致我们因理论贫困而倍受困扰。为什么难以改变这一困境?深层原因则是缺少大思想家及其思想的启迪。有了这样的判断,也便有了努力方向,同时产生了社会标准和时代要求。
大思想家从哪里来?天降地冒都不可能,只能是在现有知识界或理论界产生。我们的理论界存在哪些鲜明特征?最大特征是处于体制内,处于体制外者极其有限。体制内的专家学者有什么特点?最大特点是以解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天职,也就是在一个大框架内完善理论,简言之,在从事解读和诠释的工作。专家学者应不应和要不要解读和诠释?既应该也需要,但需要明确的是,这只是功能中的次要部分,根本还在探索和创造,没有原创的思想理论,解读诠释得再到位,都属于宣传工作者而不敢言真正学者,更谈不上思想家。当别人问你创造了什么理论,或哪些重大思想理论有你的痕迹时,回答的仅仅是在何种权威媒体或期刊上发表了几篇文章,这篇文章因为很好地宣传解读了哪个理论而受到哪个领导的表扬,显然不能算是走在思想家的道路上。我们应当更新一个观念,在鲜活生动和日新月异的时代,最好的解读和诠释来自发展了的思想理论。
有了上述认识,我们再对思想家的自身品德素养作些认识。毕竟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发生作用。思想家应当必备地的品质有哪些?首先,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命和责任是具有分量感的词汇,任何人拥有了这种发自心灵的动力,就能够甘于负重前行。换句话说,思想创造往往需要付代价,如果没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尤其缺乏为真理献身的勇气,要产生光耀人类的思想成果,断不可能。其次,要有坚定的信仰信念,由此达至空灵的境界。因为只有信仰确立,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宁静致远”,才能使自己变得空灵,由此思想深层的超越常人的世界。人不可能总是生活于空灵的精神世界,但也不能沉溺于功利世界。思想家必须由空灵而洞察。再次,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