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城市化没有成功先例 城镇化才是中国路子
凤凰网:那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是快了还是慢了?
温铁军:我不主张激进的城市化,激进的城市化可能走印度的老路。印度有34%的无地农民,用大建贫民窟的方式来推进城市化的数据增长--这就说明“农地私有化”和“城市农民窟规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农地私有化”程度越高,“城市农民窟规模”越大。
城市化即是资本积聚的过程,是排斥性而不是包容性的。中国城市化亟待解决的主要几个问题:第一,政治上平权,要求市民和农民的地位平等,而今天一个市民享有的资源或者说地位是一个农民的两倍。第二,要求真正的农民代表出现;现在任何一级的人大代表都不能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人大代表渐渐成为富人俱乐部。真正的村级选举远没有开始,农村基层整改也没有开始。
中国城镇化建设需要“包容性”的增长
凤凰网:根据您多年的研究,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如何?
温铁军:2009年1月,官方宣布经济危机以来有2500万农民失业。这个数字公布后让很多国家震惊,因为这个数目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发生都会发生大乱,为什么中国没有?因为从2006年到2009年,中央每增加1万亿的农村基本建设投入,则可以带动1500万以上农民的在家门口的非农就业;以此可以解释统计局调查的数据,70%以上的返乡农民工不再出来打工。这几年的政策方向是“加强农村建设,加大城乡统筹力度”,3年来,投资在三农方面的财政比例在不断扩大。
还有一个积极的例子,自2003年来,中央将25亿亩山地、林地制定了重新分包到户的政策。2007年到2009年,国家按人按户的占有原则,将资金、劳动力输送到了山区、林地。这也是自1978年国家把农地分给农民以来,将比耕地面积更大的山地、林地分给农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抵御了经济危机。
历来,城市化是集聚资本的过程,并不包容农民,是排斥性的增长,即“有增长无发展”的情况。比如上个世纪90年代就是典型的排斥性发展,有“中国农村已死”的论点。今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了中国经济应该实现“包容性的增长”的概念,它指的是可持续的,能够使弱势群体也受益的增长。
以往与包容性增长类似的思路,都受到了主流话语和主要利益团体的反对。要推动这种调整、转型,都要力排众议。中国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总结过去十年的调整经验,为今后二十年的可持续的、包容性增长奠定必要的思想和政策储备。
这几年中西部的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垒起了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可以使农民就近得到非农收入,并且不需支付大规模转移成本。所以,包容性增长在中国是有经验的,并且也是有成就的。
[1] [2]
(本文来源:凤凰网, 对话主持人: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