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全文

(六)生态文明:中国的激进现代化困境和调整方向

新中国初期土改就让大多数人和这套现代化体制脱钩了。那么,到底是什么要素让中国度过危机进入高涨?

大家认同的现代化,本质上是西方中心主义。我把现在西方发生的危机称为"西方特色的现代化的综合成本过大"。英国第一大产业是金融,第二是旅游,都属于第三产业,制造业和农业几乎没有地位,只靠金融旅游怎么过日子?如果我是英国领导人,一定坚定的站在美国大哥一边。才能保证英镑币值长期高于美元,对其他国家占有汇差,以便靠进口过日子。

事实上,在经济危机打击下改变西方人消费主义生活习惯和压缩福利主义的社会开支几乎是不可能的。政客只能承诺增加既定的福利开支,不能妄想在社会成本不断增加条件下恢复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当年奥巴马把"改变"当成口号,但是几年没成功,因为他们中产阶级为主的社会就是那样的。只剩下了制造货币增发国债。再比如,希腊的造船产业和航运业都转移出去了,中产阶级都要高福利又不干活,还不能像英国那样靠玩金融,于是只能做旅游,靠的还是奴隶文明打造的神庙。所以,如同小资产阶级一样,中产阶级是个不清晰的概念,既不可能是自觉的阶级,也没有统一的政治诉求,利益结构还高度复杂--其实中产阶级只是西方产业转移后留下来靠海外汇回资本收益维持生存的人。现行西方现代化的政治体制下的中产阶级福利要求的泛政治化表达,哪一个政客不能满足就上不了台。谁都不会冒着政治不正确的风险把自身问题说得那么清楚,所以那些越来越没底的国际会议只好把我这样的外来和尚找过去揭老底。

西方中心主义的资本主义文明走到今天,引发全球化成本转嫁不出去的现代化危机,沿着老路是走不下去的。过去累计的成本向发展中国家和环境转嫁,终于反过来惩罚西方自身,就变成了现在的矛盾。连同地中海对岸北非发生的事情,也都是这个道理。现在应该是人类建立进一步反思的能力的时候了。

人类从"以资为本"的资本文明转型的方向,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内涵是多样化的人类客体的共存,无所谓好坏,也没有谁一定得"化"掉谁的道理。

 

[1]  [2]

 

(文本来源:人文与社会网)

分享到: